网上科普有关“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环境保护是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首先引起工业化国家的重视而产生的,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和舆论宣传而使全社会重视和处理污染问题。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一本名为《寂静的春天》的书,书中阐释了农药杀虫剂DDT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由于该书的警示,美国政府开始对剧毒杀虫剂问题进行调查,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各州也相继通过禁止生产和使用剧毒杀虫剂的法律。由于此事,该书被认为是20世纪环境生态学的标志性起点。
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联合国发起,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是环境保护事业正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重视的开端。中国政府也参加了这个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从1972年开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厅水库保护办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废处理办公室共同研究处理位于官厅水库畔属于河北省的沙城农药厂污染官厅水库问题,导致中国颁布法律正式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和使用DDT。
1973年成立国家建委下设的环境保护办公室,后来改为由国务院直属的部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8年“两会”后,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并对全国的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
各省、市、区也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厅。并设立环保举报热线12369和网上12369中心,接受群众举报环境污染事件。
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主要职责是执行各级议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鼓励开发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以控制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环保,在我们的生活中极为重要,我们要尽我们自己的所能,保护环境!
土壤遭到破坏。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 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的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化学污染。空气污染。极地臭氧层空洞.
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
1 使用布袋
我们去商店或农贸市场购物,几乎每样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 回到家后,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进垃圾箱。作为垃圾,塑料袋离开了 我们的家,但是它们并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 是随处可见塑料袋,遇到刮凤的天 气,它们就会在空中飞舞,降落在树 枝上、河流中,影响卫生和市容。塑 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数量,占用耕地, 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更为严重的是塑 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若进 行焚烧,又会产生有毒气体。仅图一 时方便,却把垃圾遗弃给子孙后代。 这样做合适吗?以北京为例,若人均 每天消费一个塑料袋(约0.4克重),每 天就要扔掉4吨塑料袋,仅原料就价 值4万元。小小塑料袋的害处真够大。 我们从前也是用可以重复使用的菜篮 子和布袋子购物买菜的,普遍使用塑 料袋只是近几年的事。我们应该恢复 既往的优良传统。德国年轻人正以挎 布袋购物为荣,让我们也来追随这种 “绿色时尚”吧。
2 尽量乘坐公共汽车
美国洛杉矶的居民,在1943年发现空气中有一种微白的薄雾,有时 带有黄褐色,刺激人眼疼痛和流泪,这种薄雾日趋严重,但直到10年后才 找到真正的祸首——汽车。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 雾事件,前者有40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3/4 的人患病。汽车排放的废气,在每年5-10月份的强烈阳光作用下,形成 光化学烟雾,引起眼病、喉头炎和头疼,还降低了大气能见度,使车祸和 飞机坠毁事件增加。如今,汽车废气的治理已取得相当的成功,但数量的 急剧增长,使汽车仍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据报道,近年国内某些 大城市也出现过光化学烟雾污染。不仅如此,制造汽车的过程中也要消耗 自然资源,也要排放污染物,汽车还产生噪声等危害。而且日益增加的汽 车给城市交通造成重大压力,造成交通拥堵。这些都严重地困扰着我们的 生活,而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少乘小汽车,提倡乘坐公共汽车。
3 不要过分追求穿着的时尚
4 不进入自然保护核心区
5 倡步行,骑单车
6 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
7 不燃放烟花爆竹
8 双面使用纸张
9 节约粮食
10 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
11 消费肉类要适度
12 随手关闭水龙头
13 一水多用
14 尽量购买本地产品
15 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16 拒绝过分包装
17 使用节约型水具
18 拒绝使用珍贵木材制品
19 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2O 尽量利用太阳能
21 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22 使用节能型灯具
23 简化房屋装修
24 修旧利废
25 不随意取土
26 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
27 不乱占耕地
28 不焚烧秸杆
29 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由生活
3O 不恫吓、投喂公共饲养区的动物
31 不吃田鸡,保蛙护农
32 提倡观鸟,反对关鸟
33 不捡拾野禽蛋
34 拒食野生动物
35 少使用发胶
36 减卡救树
37 不穿野兽毛皮制作的服装
38 不在江河湖泊钓鱼
39 少用罐装食品、饮品
4O 不用圣诞树
41 不在野外烧荒
42 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
43 不乱扔烟头
44 不乱采摘、食用野菜
45 认识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
46 不鼓励制作、购买动植物标本
47 不把野生动物当宠物饲养
48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鸟类并为之提供方便的生存条件
49 不参与残害动物的活动
50 不鼓励买动物放生
51 不围观街头耍猴者
52 动物有难时热心救一把,动物自由时切莫帮倒忙
53 不虐待动物
54 见到诱捕动物的索套、夹子、笼网果断拆除
55 在室内、院内养花种草
56 在房前屋后栽树
57 节省纸张,回收废纸
58 垃圾分类回收
59 旧物捐给贫困者
60 回收废电池
61 回收废金属
62 回收废塑料
63 回收废玻璃
64 尽量避免产生有毒垃圾
65 使用无氟冰箱
66 少用纸尿布
67 少用农药
68 少用化肥,尽量使用农家肥
69 少用室内杀虫剂
70 不滥烧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物品
71 自己不吸烟,奉劝别人少吸烟
72 少吃口香糖
73 不追求计算机的快速更新换代
74 集约使用物品
75 优先购买绿色产品
76 私车定时查尾气
77 使用无铅汽油
78 不向江河湖海倾倒垃圾
79 选用大瓶、大袋装食品
80 了解家乡水体分布和污染状况
81 支持环保募捐
82 反对奢侈,简朴生活
83 支持有环保倾向的股票
84 组织义务劳动,清理街道、海滩
85 避免旅游污染
86 参与环保宣传
87 做环保志愿者
88 认识草原危机
89 认识荒漠化
90 认识、保护森林
91 认识、保护海洋
92 爱护古树名木
93 保护文物古迹
94 及时举报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行为
95 关注新闻媒体有关环保的报道
96 控制人口,规劝超生者
97 利用每一个绿色纪念日宣传环境意识
98 阅读和传阅环保书籍、报刊
99 了解绿色食品的标志和含义
100 认识环保标志分享给你的朋友
关于全球变暖问题的自我感想
竺可桢,著名科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的开拓者。一生发表了近300篇论著,写了800万字极有价值的日记。在台风、季风、中国区域气候、物候学、气候变迁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堪称气象学的一代宗师。
竺可桢于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小时候的竺可桢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赴美留学的资格。在选择专业时,他考虑到农业的重要性,选择在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农学院学习农业。
在学习过程中,他觉得气象学对农业的发展影响极大,而在当时的中国,气象学还是空白,因此在农学院毕业以后,他又来到哈佛大学专攻气象学。
竺可桢在美国期间,学习非常刻苦,同时十分关心祖国的情况。报刊上有关祖国的报道,他都认真阅读,并将气象和自然灾害方面的内容一一记录下来。当他看到台风、干旱和雨涝不断给祖国人民带来巨大损失时,他感到非常难过,同时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他决心以中国的雨量和风暴作为自己的研究专题,认真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1916年,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气象学论文:《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1918年,竺可桢又以《台风中心的若干新事实》的论文,获得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获得博士学位以后,竺可桢满怀希望回到了祖国。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军阀混战的衰败局面,气象事业几乎为零。面对困难,竺可桢并不气馁。1921年,他在东南大学任教,带领学生在校园东南角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气象站。随后,他又以不畏艰难的闯劲,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四十多个气象站和一百多个雨量观测点,组建起粗具规模的气象观测网,奠定了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基础。
1925年,竺可桢担任了全国气象研究所所长。当时的气象研究所设在南京市的北极阁,条件非常简陋。竺可桢来到这里后,亲自动手修建了一座气象台。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他始终坚持在第一线进行实地观测,并进行数据记录。
此外,竺可桢还一百六十多次放飞高空气球进行观测,终于掌握了南京地区天气的一些规律,写出了《南京三千米高空之风向与天气预测》的论文。
竺可桢还十分注意物候的观察和研究。在长期观察中,他发现南京的桃李开花在3月31日左右,而北京的桃李要到4月19日才露出花瓣,南北相差近20天,但是到了5月下旬以后,南京和北京的物候现象相差就没有几天了。这是什么原因呢?竺可桢从气候上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国是典型的大陆型气候,冬末春初,南北温差相当大,而初夏后南北温差比较小。例如:南京和北京,3月份温差达到4摄氏度,而到了5月份,就几乎没有明显差别了。
后来,竺可桢将他几十年对物候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结果写成了一本专著《物候学》,这也是对我国气象学的一大贡献。竺可桢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科学著作和论文,还留下了800万字的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共计38年37天,几乎一天也未间断,而1936年以前的日记则在搬家过程中散落了。竺可桢的日记,内容极其丰富,文采亦很好。很多日记,只要稍加整理便是一篇精彩的科技文章。
竺可桢有一个习惯,就是随身携带两件宝:气温表和高度表。每到一处,就利用这两件宝贝进行观测,并用笔和本子记下来,这成了他日记的重要内容。他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治学精神,是许多人所缺乏的,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1974年2月6日,身患重病的竺可桢躺在了床上。当他从昏迷中醒来时,正听到收音机里广播北京地区天气预报,他用颤抖的手在日记本上写下了人生的最后一篇日记:“气温,最高零下1摄氏度,最低零下7摄氏度。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
与地理知识有关的事件15件
全球变暖引发了许多自然灾害。据路透社、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报道,科学家警告说,如果地球持续变暖,更多问题将会出现,那就是瘟疫暴发和毛毛虫泛滥。
温暖潮湿的气候更适合细菌生存
据路透社报道,科学家近期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召开了为期3天的研讨会,会议的议题是瘟疫及其传播方式。会议主席尼尔斯·斯滕塞斯说:“更为湿润和温暖的气候条件意味着比正常情况下更适合细菌和病毒生存,而这些病菌传播到人身上的危险性也更大。”
欧盟资助的一项研究刚刚完成了数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温暖的气候与瘟疫暴发之间有联系。斯滕塞斯说,该分析的重要性在于,在此之前,没有关于环境变暖与促进病菌、跳蚤和老鼠滋生或使其数量减少的清晰联系。
另外,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改变会迫使一些动物转移,频繁转移为疾病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气候变化还会使人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下降,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会增加瘟疫流行的几率。
毛毛虫的寄生虫减少
气候变化还有可能让毛毛虫泛滥成灾,这会严重影响人类的食物供应。科学家在一项新的研究中警告说,由于气候变暖,导致毛毛虫生病和死亡的寄生虫数量将会下降,而没有了天敌威胁的毛毛虫会迅速增长甚至泛滥成灾。毛毛虫会把地里的庄稼吃光,把森林中树木的叶子也吃光。
有些寄生性昆虫如苍蝇和黄蜂,是靠别的昆虫繁殖生长的。这些昆虫把卵产在毛毛虫等昆虫身上,通过吃“主人”的内部组织和汁液从虫卵长大为成虫。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图兰大学的生物学家戴尔和他的同事们,汇集15种北美洲、南美洲的蝴蝶和蛾的数据建立了一个模型,这些昆虫的生活范围北起加拿大南至巴西。科学家发现,每当冬天温暖湿润时,植物的叶子就比平时提前萌发出来,而毛毛虫也会提前孵化出来,但气候的变化对黄蜂和苍蝇产生不利的影响,使它们的产卵量减少,毛毛虫身上的寄生虫也就相应减少。由于有充足的食物,加上没有寄生虫,提前出生的毛毛虫在这段时间里会迅速生长。气候越持续变暖,暴发毛毛虫灾害的机会就越大。
美国斯坦福大学生态学家鲁特说:“如果毛毛虫泛滥,人类就不得不大量使用杀虫剂,而杀虫剂对环境有害,对人体也有害。”
冬天温度比常年偏高
今年,全国很多地方都感受到冬季姗姗来迟的“脚步”。来自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的报告显示,入秋以来(9月1日—11月14日),全国平均气温为12.5℃,较常年同期偏高1.4℃,仅低于1998年同期(12.7℃),为1951年以来历史次高值。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来自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的报告表明,今年10月以来,全球除西亚部分地区、南美洲中南部和澳大利亚西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 —2℃外,其余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
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副司长王邦中说,根据气象学标准,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才标志该地区正式进入了冬季。据北京市专业气象台的专家介绍,北京的冬天平均在10月25日、26日左右到来,今年晚了近半个月时间。王邦中说,今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入冬时间推迟。有关气象专家分析认为,今年全国许多地区冬天来得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今年冷空气势力较弱,至今还没有明显的、持续的强冷空气来袭。另一个原因就是入秋以来降水普遍偏少,日照条件好,光照充沛。另外,入冬时间偏晚也可能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有关。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说,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三次评估报告,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在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该报告预计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还将上升1.4℃—5.8℃。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分析认为,预计未来我国气候将继续变暖,在2020—2030年间,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1.7℃;到2050年,全国平均气温将上升2.2℃。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英文中地理一词则来源于希腊文hê gê(意为“地球”)和graphein(意为“写”)。
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书籍包括了《禹贡》和《山海经》等。古代的地理学主要探索关于地球形状、大小有关的测量方法,或对已知的地区和国家进行描述。
研究对象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同人类相关的地理环境。
* 地球表面:地理壳-景观壳-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陆地-海洋
山脉-大陆架-气候-植被
人类生活:乡村-集镇-城市-人种
国家 -- 世界政区 -- 各国首都 -- 洲 -- 地区 -- 州 -- 省 -- 自治区 -- 特别行政区 -- 联盟 -- 市 -- 县 -- 自治县 -- 旗 -- 郡 -- 城市 -- 城镇 -- 村落 -- 地名 paz
学科分支
地理学没有一个公认的分类体系。在西欧,地理学分为通论地理学(即部门地理学)和专论地理学(即区域地理学)两部分,通论地理学中分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下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前苏联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两大分支,然后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西方学者把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级分支学科。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利用生物学来研究,是一种系统的地理学、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动物区系样式,利用数学、物理学来研究地球本身的运动以及它和其他太阳系中星体的关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间上地球变化的学科。
* 综合性
o 综合自然地理学
o 古地理学
* 部门性
o 地貌学
o 气候学
o 水文地理学
o 土壤地理学
o 生物地理学
+ 植物地理学
+ 动物地理学
o 化学地理学
o 医学地理学
o 冰川学
o 冻土学
o 物候学
o 火山学
o 地震学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更注重地理学中社会科学的成分,从非物理的层面来考察整个地球的行为模式,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及人类活动的地理分布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及格广义的分支:
* 社会文化地理学
o 人种地理学
o 人口地理学
o 聚落地理学
o 社会地理学
o 文化地理学
o 宗教地理学
* 经济地理学
o 农业地理学
o 工业地理学
o 商业地理学
o 交通运输地理学
o 旅游地理学
* 政治地理学
o 军事地理学
* 城市地理学
其他分支学科
* 历史地理学-区域地理学-地图学-地名学-方志学-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地理数量方法-计量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其中地图学-地理数量方法-计量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实察方法,可合称为地理技术方法学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一门基础学科&自然科学。地理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还可分为地球地理和宇宙地理。包括各地的地形地貌、气候、动植物分布、风土人情。
1.土地、山川等的环境形势。今指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
2.指研究地理的学科。
3.区域;区划。
4.地址。
5.风水。
怎样学好地理
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学习地理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 1、学会使用课本 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工具,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目录提示着全书的要领和前后的联系,要经常翻阅,以便对全书内容心中有数。精读课文、常看深思,抓住要点,记下问题,要特别重视插图和表格,领会图表所说明的问题。 2、学会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它能将我们不能亲眼见到的广大地理环境变得一目了然。 地图又是学习地理的工具,通过分析地图,可以认识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径,要学会读、用各种地图,首先要记住最基本的地图。对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5、要善于动脑 经常向自己提出问题,地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是: ①学什么?如黄河及其水文特征。 ②在哪里?如黄河流经的省区和流域范围。 ③为什么?如黄河的水文特征是怎样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样评价黄河对我国北部地区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⑤怎样协调好人地关系?如怎样使人类与黄河的关系协调起来,应当怎样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于动手 经常用手写,动笔画,动手制作学具,这不仅使你心灵,还能使你手巧。 方法对头,事半功倍,你将越学越爱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一门基础学科&自然科学。地理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还可分为地球地理和宇宙地理。包括各地的地形地貌、气候、动植物分布、风土人情。
1.土地、山川等的环境形势。今指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的情况。
2.指研究地理的学科。
3.区域;区划。
4.地址。
5.风水。
关于“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东南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nflianfa.com/cshi/202412-47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东南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东南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环境保护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