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健康课堂|应对高血压 中医对症有妙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健康课堂|应对高血压 中医对症有妙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随着现代生活模式的改变,高血压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面对随时存在爆表危险的血压值,高血压一族真可谓是不敢生气、不敢发火。中医缓解高血压方法众多,为大家简单介绍中医缓解高血压的特色方式。
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主要症状,采用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的中医诊疗方法,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辨证思路(即“同病异治”),给予相应中药处方。如肝阳上亢型,采用天麻钩藤饮或龙胆泄肝汤等。
针灸推拿
中医针灸是通过针或灸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调脏腑阴阳,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疗疾病的作用。针刺风池、百会、太冲、内关等穴位可起到清利脑窍而定眩的作用,具有改善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
推拿治疗高血压,推拿头部、颈肩部或者对症穴位,可以起到醒脑开窍、镇静安神、行气活血、舒经活络的作用,有助于改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并起到协助降压的作用。
耳穴压豆
脏腑经络的病理尤可反映于耳,通过耳可以较早预报内体疾患,同时通过刺激耳廓的相应部位,也可以起到调节和治疗疾病的作用。耳穴的刺激方法很多,耳穴毫针法、耳穴刺血法、耳穴压丸法等。
耳穴压豆是指用王不留行、磁珠等丸状物贴压耳穴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降压耳穴的选择上,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可以有多种选择,如耳穴肝区可疏肝理气、清泻肝火以降压;肾区可以滋补肾阴、滋水涵木以降压;降压沟、角窝上是治疗高血压的经验效穴。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在中医理论为指导下,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选用适当药物进行贴敷,通过经络与药物的刺激作用,达到调理脏腑阴阳,疏通经络气血的目的,从而控制血压。
在穴位及药物的选择上也是在辨证基础上进行选用。此外,中医认为,人体十二条经脉与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相对应,随着时辰变化,不同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时辰也有盛衰变化,如酉时为肾所主时,此时肾经的气血旺盛;丑时为肝所主之时,此时肝经的气血旺盛。临床上有学者结合子午流注的理论,择时循经取穴,从而增强穴位贴敷控制血压的效果。
高血压中医是如何认识的?中医如何治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病在中医里属“眩晕”病范畴, 病机为 “本虚标实”。
本期特邀嘉宾:
同仁堂中医总结了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7种最有效的治疗调理方法,被高血压困扰的中老年朋友们,快快收藏!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根据中医五脏相互联系、影响、传变的思想, 虽肝为眩晕病的主要病变部位, 但与其他四脏也有重要的联系。 高血压病治肝, 亦治五脏。
1、平肝
高血压由肝失条畅, 出现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气虚痰浊证型, 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易怒、失眠多梦。
根据前人的经验和上述辨证,临证治予 石决牡蛎汤、莲椹汤、肝肾双补汤合赭决七味汤,辅以浴足方 。
高血压病主以平肝潜阳, 勿忘清肝泻火、疏肝降逆。并提出若患者出现眩晕欲倒者加 天麻 , 口渴者加 生地 , 动风者加 羚羊角粉 适量 (冲服) 。
大便干结加 酒军 , 恶心欲吐加 半夏 , 胁肋胀痛者加 枳实 。
肝应春木, 喜达恶郁, 肝郁生风, 气血并上, 兼夹风痰, 眩晕易发。治疗多种类型的高血压病常以 半夏白术天麻汤合二陈汤 加减治之。
半夏白术天麻汤对原发性高血压有显著的治疗效果,预防高血压病合并脑出血的发生。
2、补肾
眩晕病因肾水难润肝, 肝木气躁。眩晕耳鸣、目昏、腰膝酸软为其症。
常将肾虚引起的眩晕分为 肾阴虚、肾阳虚和肾阴阳两虚 三类, 并且通过辨证论治, 以 左归丸、右归丸、和地黄饮子 分证治之, 亦加 何首乌、菟丝子、杜仲 等补肾药。
肝血、肾精亏损出现眩晕, 肾阴不养肝木, 致肝阴不足, 肝阳上亢,而肝阳妄动, 又下动肾阴, 出现肾阴不足。
在治疗高血压病过程中,经常用 平潜降压汤 和 滋养降压汤 加减治疗高血压。并常加入 磁石、珍珠母、天麻、钩藤、牛膝 等降压的药物, 以此达到降压的效果。
3、养心
高血压病主要表现为心肝阳亢, 肝肾(心)阴虚, 两者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头痛、头胀或痛处如针刺主要为气血失调导致。
在临床中常用 调气和血方 进行辨证论治, 方中包括丹参、代赭石、天仙藤、川芎、怀牛膝、大蓟、生槐米、广地龙等。
强调 头晕 加白蒺藜; 颈项强急 加葛根; 胸闷胸痛 加瓜蒌皮; 肢体不利 加鸡血藤、红花;
胸胁闷胀或窜痛 加柴胡、郁金; 妇女月经不调 加益母草等。
4、健脾
脾虚致气血生化乏源, 难濡清窍, 遂发眩晕,强调“脾宜健, 肝宜疏, 胃宜和”的治疗准则, 勿忘 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等治则。
眩晕病常伴头晕、气短乏力、面黄、食欲下降等症状, 故经常用益气健脾之法, 常用 补中益气汤 加减治之。
眩晕者十之八九乃嗜食肥甘厚味, 饥饱无度或思虑劳倦, 脾气受损, 水谷难化精微, 清阳难升, 浊阴不降, 眩晕即成。
5、补肺
若肺气充沛, 则气机升降有调, 血液运行畅通。若肺气虚弱, 不能辅心行血, 则心血运行不畅, 气血不能上荣于脑, 遂发眩晕。
此时多表面为气短、乏力、胸闷、呼吸困难、精神困倦, 此时应在辨证论治的同时 酌情增加补肺气的药物, 比如麦冬、桔梗、五味子、紫苑、浙贝等 , 使宗气充沛, 气机舒畅。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 我们不仅要重视五脏的重要性, 更要认识到邪气在疾病的发病过程中, 有及其重要的影响力。
1、祛风
风者可分内风和外风, 亦有虚实之别。肝阳化风之眩晕, 高血压者可见烦躁易怒, 失眠多梦, 面红口苦, 脉弦滑, 舌苔黄腻。
肝为风木, 体阴用阳, 性刚, 主升动, 情志郁结则化火生风, 风火相煽, 夹痰扰巅顶发为眩晕。给予羚羊饮子加天麻、紫贝齿等;
若外感风邪, 犯至巅顶, 发为眩晕, 川芎茶调散 加减治疗, 亦辨证加入 虫类药取搜风通络 之功,临床中注意熄风通络化瘀的治疗。
2、化痰
眩晕之病多因肝风夹痰, 上扰清窍。若急则治标, 眩晕衰其大半效果显著,以 眩晕汤 加减治疗眩晕病, 其包括石决明35g, 赭石35g, 夏枯草30g, 半夏15g, 泽泻20g, 茯苓15g。1剂/d, 分3~4次口服。
此方对高血压病有 迅速终止眩晕 的疗效, 临床中运用药理的研究, 对疾病也会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
方中前三味平肝取制风止动之功, 半夏降逆祛痰, 泽泻、茯苓可利小便, 有利风痰下行, 秒在上病治下之功。组成虽简, 但疗效显著。
眩晕因痰湿夹热, 肝阳浮动, 治以 天麻半夏汤、温胆汤 为主, 佐以平肝潜阳之药。
3、补虚
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忧思劳倦, 年老久病均可致脾虚不运, 脾气虚则脾阳不升, 血虚则脑失所养, 清窍无以濡养, 则为眩晕。用 干姜、甘草 , 治疗中焦正气不足, 临床中效果显著。
以上用药供您参考,具体用药需要临床医生辩证指导!
中医是怎么认识高血压的
中医学并无高血压这一病名,但没有这个病名并不代表中医学对高血压丝毫没认识。事实上,与高血压有关的各种临床症状和相应的防治方法,中医文献中均有记载。比如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视”的记载,认为本病的眩晕与肝肾有关。《丹溪心法·头眩六十七》提出“无痰不眩”,“无火不晕”的理论,认为“痰”与“火”是引起眩晕的另一种原因。古代医家这些观点与现代医学的高血压病有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常与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内伤虚损等有关。结合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应属于中医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
防治高血压的中医办法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高血压的发生是肝、脾、肾三经经络功能失调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运用经络、穴位、针灸对早期高血压病进行防治效果很好,也不复杂,关键是要选取有效的穴位和穴位间的协同治疗作用,并贵在坚持,切不可一曝十寒。
主要的穴位有风池、百会、膈俞、曲池、尺泽、阳陵泉、三阴交、太溪和太冲,这组穴位每晚睡觉前用半小时进行按揉,有预防高血压发生的功效。
有高血压症状时可在尺泽、曲池、膈俞、阳陵泉、三阴交进行拔罐,条件许可用消毒三棱针刺络拔罐效果会更好。
肝阳上亢患者重用风池、百会、尺泽、太冲,配穴太阳、关元;痰湿阻滞中焦的加足三里、丰隆、中脘;肝肾阴虚的加肝俞、肾俞;颈项僵痛的在大椎、膏肓拔罐;更年期女性多按揉三阴交、太冲和关元;有失眠的酌配内关、神门。
简易降压法
用中药吴茱萸50克,牛膝40克,钩藤30克,红花10克,放在洗脚盆中第一次煮沸半小时,等温度适宜泡脚半小时,以后每次用时加热即可 。洗脚后把提前准备好的吴茱萸细末20克,老陈醋调成膏,放在胶布上贴双侧涌泉穴,连贴至少二周,有很好的降压效果。
关于“健康课堂|应对高血压 中医对症有妙方”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东南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nflianfa.com/cshi/202501-1242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东南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健康课堂|应对高血压 中医对症有妙方》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东南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健康课堂|应对高血压 中医对症有妙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健康课堂|应对高血压 中医对症有妙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