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中更新世”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更新世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初期,青藏高原快速隆升,气候变得寒冷(孙鸿烈等,1998),黄河源地区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受冰川活动影响(周尚哲,1994,1995;郑本兴等,1996),形成宽大的冰蚀谷地,湖泊发育也发生了变化。
根据大野马岭(P2)和牛头碑(P5)剖面的研究,黄河源区中更新世的气候可以划分为4个大的气候变化阶段,早期阶段孢粉组合特征为木本花粉含量自高向低波动下降,草本植物花粉含量上升,相对温暖;中早期孢粉均保持了相对低的水平,而代表温带气候环境的桦(Betula)断续出现,同时蕨类孢子真蕨纲(Filicale)断续出现,反映气候进一步趋于温暖湿润;中晚期孢粉组合中草本植物有小幅下降,代表寒冷气候的云杉(Picea)、松(Pinus)等增加,蕨类植物孢子同时减少,气候变得寒冷;晚期孢粉组合中草本植物有明显下降,木本花粉和蕨类孢子含量有所上升,特别是在本阶段的后期,蕨类植物花粉含量上升明显,达到24.7%,喜温木本植物桦(Betula)属也出现,气温有所上升。这明显表现为暖-冷-暖的气候旋回。
在中更新世早期,气候比较温暖湿润,降水量多,为间冰期气候环境。随着气温回升,降水量增多,周围山体冰雪融水也进一步增加,湖泊水体逐渐变大。粒度分析也表现为从粗到细的旋回,湖泊扩张。
在中更新世中期,气候波动的幅度明显加大,气候向干冷转化。这个时期湖泊水位下降,在钻孔中出现了角砾石沉积(程捷,2006),形成大规模的冰川(周尚哲等,1994,1995;郑本兴等,1996),冰川的形成也造成湖泊水位明显下降。之后气温有所回升,但回升的幅度不大。
在中更新世晚期,气候波动的幅度明显加大,气温升高,降雨量较大,喜湿热的蕨类植物花粉含量增多。湖泊水位增高,黄河源地区古湖泊进入扩张时期,湖水加深,湖泊扩张,达到湖泊鼎盛期。
在中更新世末期,该区气候变得干冷,岩性上形成含泥质的角砾石层,比典型湖泊沉积物粗,沉积层理不发育,这些表明当时该区的湖泊水位发生了明显的下降,沉积环境发生了变化(程捷,2006)。冰川地质研究表明,在黄河源这个时期形成新的冰期,称为野马滩冰期(Zhou et al.,1998)或尕拉拉冰期(郑本兴等,1996),冰川活动影响到野马滩地区。需要说明的是该期气候变化在本次剖面中没有体现,这是由于野马滩冰期影响范围比较大,黄河源古湖进入冰湖期,没有相应的沉积物。
ZK9孔记录的气候变迁
智慧树知到《科学认识气候变化》2022见面课答案
1、道气团湿热不稳定,多闷热雷雨天气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2、一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中,封面坡度最小的是准静止锋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3、西风带中的长波槽中,槽前为西南气流,易成云致雨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4、温带气旋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其前部为冷锋,后部为暖锋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5、副热带高压为暖性深厚高压系统,其内部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1、地质时期的三大冰期: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迭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特征:气温变化较小,干湿变化小,干湿变化交替且长度不等,地理环境不变。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3、近代气候变化的特征:气温变化最小,气温波动上升,湿干过渡期,地理环境不变。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4、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有太阳活动、地球轨道、宇宙地球物理因子、海陆分布、地形变化、火山活动等。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5、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一种是无意识的影响;一种是为了某种目的。在现阶段,以第二种影响占绝对优势。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1、周淑贞的气候分类法是最科学的,没有不足之处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2、低纬度的气候类型共有五种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3、中纬度的气候类型包括副热带的四种和温带的四种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4、高纬度的三种气候类型:气温低,无真正的夏季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5、山地垂直气候带与水平气候带在成因和特征上都相同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1、随高度的增加,温度总是降低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2、随高度的增加,气压总是降低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3、随纬度的增加,降水总是减少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4、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气温的日变化相反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5、风的日变化晴天大于阴天, 夏季大于冬季,陆地大于海洋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上面对ZK9孔的各种气候代用指标进行了分析,表明黄河源区自中更新世以来气候存在明显的波动,其波动特征可以与深海沉积物、冰心和黄土的气候记录进行对比。根据ZK9孔各种气候指标的特征,现将该区气候变化划分为17个阶段。为了便于与深海沉积物的对比,阶段的划分自上而下进行,分别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图3-10),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阶段划分完全对应(表3-12)。基本上是奇数阶段代表相对温暖的气候,而偶数阶段代表相对寒冷的气候。
第17阶段
孔深114.63~105.10m,包括岩性分层的第48层到第44层,对应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17阶段。该阶段是黄河源河谷区湖泊形成的初期,岩性以含泥质的角砾和含角砾的粘土沉积为主,沉积物的粒度较粗,砾石的磨圆度和分选性都不好。在本阶段,SiO2、Al2O3和Fe2O3的含量都比较高(图3-10),SiO2的含量都高于61%,Al2O3的含量大于12%,Fe2O3的含量也达到了2.9%以上。而氧化物的比值变化较大,w(SiO2)/w(Al2O3)和w(SiO2)/w(Al2O3+Fe2O3)比值的变化特点非常的相似,两者也比较接近,前者的平均值为4.70%,而后者为3.65%,由于Fe2O3含量较高,造成w(SiO2)/w(Fe2O3)比值变小,而且这个时期的FeO含量低(图3-10),这说明在湖泊形成的初期,还是具有一定的氧化条件。根据Fe3+/Fe2+比值的计算,在第17阶段,气温比较高,平均气温为-3.20℃(表3-12),最高接近0℃,较现今高出数度,表明当时的气候还是比较温暖。
图3-9 ZK9孔磁化率曲线图
Fig.3-9 The susceptibility curve of the ZK9 core
图3-10 黄河源区ZK9孔气候变化的阶段划分
Fig.3-10 Climatic change stages of the ZK9 core in the so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表3-12 ZK9孔气候代用指标综合对比表 Table3-12 Comparison of the various climate proxies of the ZK9 core
这个时期的碳酸钙含量低,平均值为6.30%,较第15、14阶段低,但高于第16阶段(表3-12),所对应的w(Al2O3)/w(CaCO3)比值较高,达5.65。各方面的气候指标表明,在第17阶段黄河源区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当时的地表氧化条件较强。根据施雅风等人(2000)的研究,青藏高原的倒数第三次冰期为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18、17、16阶段,所以ZK9孔的第17阶段是青藏高原倒数第三次冰期中的一次温暖事件。
第16阶段
孔深105.10~100.20m,包括岩性分层的第43层到第42层,对应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16阶段。该阶段的各项气候指标较为特殊,其中有机碳含量高,最高达到了1.25%,是该钻孔的最高峰值;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值偏重,最高值为-23.11‰。在氧化物中,SiO2、Al2O3和FeO的含量都略为偏高(图3-10),但Fe2O3的含量很低,最低值为2.04%,平均值为2.78%,从而造成Fe3+/Fe2+比值低,最低值为0.65,计算得到的平均气温为-6.12℃。
该阶段的碳酸钙含量相当的低,平均值仅有3.22%,是ZK9孔最低的层段,最高值也只有7.06%,在剖面上形成明显的谷值。w(Al2O3)/w(CaCO3)比值也比较高,平均值为6.15。这些气候指标表明,当时的黄河源区的气候寒冷而湿润,降雨量可能较高,但由于气温低,大量的降水被冻结在冰川中,因此,湖泊的水位不高,在钻孔的地点形成沼泽,所以沉积了一层灰黑色的泥炭含量高的粘土层,后期为角砾石层。对青藏高原的第四纪冰川研究表明,在中更新世早期(0.80~0.60Ma BP)冰川的覆盖面积较大,形成冰盖(施雅风等,1995),并在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16阶段达到鼎盛(施雅风,2000)。这与黄河源区的ZK9孔的气候记录非常吻合。
第15阶段
孔深100.20~97.00m,包括岩性分层的第41层的下部,相当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15阶段。该阶段的岩性主要为一套褐色含砾粘土层。这个时期的气候较第16阶段好转,但升温的幅度不大,这与黄土高原的气候记录有所不同(Ding et al.,2001;郭正堂等,2002)。在该阶段,SiO2的含量不高,平均为61.05%,最高值也只有62.93%,较为接近黄土中的古土壤层的值(刘东生等,1985)。不过Fe2O3的含量较高,形成一个小小的峰值,平均值达3.27%。在氧化物比值方面,w(SiO2)/w(Al2O3)和w(SiO2)/w(Al2O3+Fe2O3)较接近第17阶段,而略高于第16阶段。该时期的碳酸钙含量较第16阶段升高,但从整个钻孔来看,还是较低(图3-10)。
总的来说,在第15阶段,黄河源区的气候不是那么温暖,但是较湿润。湖泊的水位较前一个时期明显升高。
第14阶段
孔深97.00~96.00m,包括岩性分层的第41层上部,相当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15阶段。就岩性而言,这个时期与第15阶段没有什么差别,但在气候上还是存在波动。这个时期的SiO2、Al2O3、Fe2O3的含量都有所降低,而FeO的含量较第15阶段是升高的(图3-10)。在氧化物的比值方面,都出现低值,古气温估算表明:当时的年均气温为-5.07℃(平均值)。降温幅度不及第16阶段。
这个时期的碳酸钙含量偏低,平均值为8.00%,w(Al2O3)/w(CaCO3)值为1.89,与第15阶段很接近。所以该阶段的湿润程度与第15阶段比较相似,但气温要低些。
第13阶段
孔深96.00~89.00m,包括岩性分层的第40层下部,可与深海沉积物的第13阶段对比。该阶段的气候较前一个时期有所好转,并可以划分为早、中、晚3个亚阶段。在早期和晚期,各种氧化物的含量及比值都比中期的高,形成两峰夹一谷的特征,如在早、晚时期,Fe2O3的含量可达3.93%和3.80%,SiO2为64%,w(SiO2)/w(Al2O3)和w(SiO2)/w(Al2O3+Fe2O3)分别达5.3和4.30;而在中期Fe2O3的含量为2.80%,SiO2为58%,w(SiO2)/w(Al2O3)和w(SiO2)/w(Al2O3+Fe2O3)分别约为4.4和3.50。根据Fe3+/Fe2+比值得到的古气温也表现出早、晚高,而中期低(图3-10),其平均值为-3.98℃。这种变化特征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δ18O)在该阶段为早、晚低,而中期高的变化特点一致。
碳酸钙含量的平均值为11.51%,较第14阶段略高,表明这个时期的湖泊水体较前一个阶段略有咸化。但在早、晚时期,碳酸钙的含量也是比中期低,w(Al2O3)/w(CaCO3)的值中期低(0.79),而在早期和晚期可达1.33。这些证据表明:在第13阶段,气温已回升,并且在早期和晚期较为温暖湿润,而在中期偏干冷些。
第12阶段
孔深89.00~81.80m,包括岩性分层的第40层上部,可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12阶段对比。从图3-10和表3-12可以看出,各项气候指标表明该阶段的气候向干冷转化。SiO2含量的平均值为59.28%,Al2O3、Fe2O3的含量较前一个时期都有所降低,而FeO的含量比前一个时期略有升高。计算得到的古气温值为-4.21℃,比该区现今的气温低。
碳酸钙的含量比第13阶段高,平均值为12.23%,并且从早期(15.29%)到晚期(12.66%)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沉积物的δ13Corg值上,第14、13、12阶段之间的差别不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也较小。这些可能说明这几个阶段的气候特点有些差异,但波动的幅度不是很大,总体上比较稳定。
第11阶段
孔深81.80~70.90m,包括岩性分层的第39层到第37层下部,对应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11阶段。在该时期,各项气候指标变化较为复杂,其吻合性不是很好。就SiO2含量而言,早期和晚期的差别明显,在早期,SiO2含量较低,一般在61%左右,而在晚期含量较高,一般达62%~64%,最高达71.59%,而且波动也较大。由于受SiO2含量的影响,w(SiO2)/w(Al2O3)、w(SiO2)/w(Fe2O3)和w(SiO2)/w(Al2O3+Fe2O3)的值也表现出早期低,晚期高的特点(图3-10)。Fe2O3的含量变化特征与SiO2的相似,但早期与晚期的差别不是很明显,而且在中期出现一个峰值。FeO的含量表现为三段式,即早期和晚期含量偏高,而中期略偏低。依据Fe3+/Fe2+比值计算得到的古气温特征是:总体上气温较高(平均为-3.37℃),但存在两个较为明显的冷-暖气候旋回,不过晚期的气温比早期高。
在有机碳同位素方面,该阶段中期的δ13Corg值偏正,而早期和晚期偏负,这与氧化物显示的气候特征相似。碳酸钙的含量在本阶段总体上偏低,但比第17、16、15、14阶段高,而且具有从早期到晚期逐渐升高的趋势,但幅度小。
从各方面资料分析表明,在第11阶段气候比较温暖湿润,从早期到晚期气候向温暖方向转化。
第10阶段
孔深70.90~69.50m,包括岩性分层的第37层上部,可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10阶段对比。在该阶段,SiO2含量较低,最低值为58.67%。Al2O3、Fe2O3和FeO的含量在中部出现一个高值,但总体含量不高,这个高值的层位其有机碳含量也较高(图4-10),这些氧化物的富集可能受到有机物的影响。除FeO含量外,Al2O3、Fe2O3的含量比第11、13、15、17各阶段都低。这个时期的w(SiO2)/w(Al2O3)、w(SiO2)/w(Fe2O3)和w(SiO2)/w(Al2O3+Fe2O3)的比值都较低。这个时期的最低温度值为-3.70℃。
这个时期的碳酸钙的含量偏高,平均值为11.23%,最高值为14.81%,气候偏干,水体的盐度升高。
第9阶段
孔深69.50~60.00m,包括岩性分层的第36层到第35层,可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9阶段对比。这个时期是该钻孔一个比较温暖的时期,除FeO外,各种氧化物含量都较高,如SiO2含量的平均值达67.05%,尤其早期含量更高。w(SiO2)/w(Al2O3)、w(SiO2)/w(Fe2O3)和w(SiO2)/w(Al2O3+Fe2O3)的比值从早期到晚期是逐渐降低的,但在该阶段的结束时又突然升高。FeO的含量在早期和晚期含量较低,而在中期含量存在升高的变化。Fe3+/Fe2+比值特征是:早期和晚期高,而中期较低。因此,在早期和晚期的古温度较高,而中期的温度较低(图3-10),平均古气温为-2.65℃。沉积物的δ13Corg值在早期和晚期偏负,而中期偏正,这表明在中期存在气温下降的事件。
这个时期的碳酸钙含量低,平均含量仅为7.47%,最高值也只有10.66%,最低值为4.83%,所以这个时期的气候比较湿润,湖泊水位较高。
第8阶段
孔深60.00~51.30m,包括岩性分层的第34层到第33层,可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8阶段对比。这个阶段与第9阶段比较,SiO2含量降低了,但Fe2O3、Al2O3和FeO的含量都有升高的趋势,而各种氧化物的比值都明显降低。
沉积物的δ13Corg值偏正,最高值达–22.88‰。碳酸钙的含量略有升高,最高值达15.09%,但也存在含量低的样品。所以这个时期的干燥度不高。
第7阶段
孔深51.30~37.40m,包括岩性分层的第32层到第24层,可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7阶段对比。这个时期的各项气候指标表明,气候波动较大,但总体上存在早、晚气温较高,而中期气温较低的特点,并且从早期到晚期略有降温的趋势,这与深海沉积物(Shackleton et al.,1990)、黄土(Kukla et al.,1996;Ding et al.,2001)和冰心(Petit et al.,1999)记录一致。该阶段的SiO2平均含量达66.90%,略低于第9阶段,是该钻孔的第3个高值段。w(SiO2)/w(Al2O3)、w(SiO2)/w(Fe2O3)和w(SiO2)/w(Al2O3+Fe2O3)的比值较前一个时期高,并在中期存在一个较大幅度的降低时期(图3-10)。但由于在该阶段的中晚期Fe2O3含量较低,一般为2.6%~2.9%,所以这个阶段Fe2O3的平均值较低(表3-12)。根据Fe3+/Fe2+比值的计算,最高气温为-2.76℃,但总体气温不高。
这个时期的碳酸钙含量较低,平均值为7.93%,而且早期较晚期的低。该时期沉积物的δ13Corg值变化范围为-22.86‰~-24.52‰,平均值为–23.70‰,总体上较接近第8阶段(-23.69‰)。
第6阶段
孔深37.40~32.30m,包括岩性分层的第23层到第22层,可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7阶段对比。从第7阶段到第6阶段,SiO2和Fe2O3的含量有一个明显的降低变化(图3-10),前者从67.42%降到53.08%,后者从3.54%降到3.16%。各种氧化物的比值变化更为清晰,如w(SiO2)/w(Al2O3)从5.71降到4.35,w(SiO2)/w(Fe2O3)由23.03变为16.80,w(SiO2)/w(Al2O3+Fe2O3)自4.40降到3.46。
这个时期的碳酸钙含量较前一个时期升高,平均含量达15.55%。δ13Corg值比前一个时期偏正,平均值为–23.29‰,最低值为–23.74‰。总的来看,这个时期的气候比较寒冷干燥。
第5阶段
孔深32.30~22.78m,包括岩性分层的第21层到第19层,可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5阶段对比。该阶段的岩性以黄灰、灰绿色的砂质粘土和泥质粉砂为主,上部层位含砾石(20%~30%),在底部发育一层黄红色的粉砂质粘土。本阶段的SiO2含量非常高,平均值达68.06%,所有样品的含量都高于62%,是该钻孔含量最高的层位。Fe2O3的含量波动较大,变化范围在2.15%~3.19%之间,平均值为2.78%,与早期的几个阶段比较,这是比较低的,而FeO的含量较高。所以Fe3+/Fe2+比值较低,计算得到的古温度值不高(表3-12)。但是,该阶段的氧化物比值很高,如w(SiO2)/w(Al2O3)为6.05,w(SiO2)/w(Fe2O3)为26.33,w(SiO2)/w(Al2O3+Fe2O3)为4.91,在平均值上是该剖面最高的层位。这个时期的碳酸钙含量低,平均值为8.00%,并与氧化物比值成良好的负相关性(图3-10)。沉积物的δ13Corg值略较第6阶段偏负。这些资料表明,在第5阶段黄河源区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尤其为一个湿润的时期。
从图3-10还可以看出,无论是氧化物及其比值,还是古温度,都表现出3个峰值夹2个谷值,而碳酸钙的含量则是3个谷值夹2个峰值,而且从早期到晚期是降低的。这些变化特征与深海沉积物、冰心和黄土中的记录非常吻合,即该钻孔氧化物、氧化物比值、古温度的3个峰值,从早到晚可分别与MIS5 e、MIS5 c、MIS5 a 对比,而2个谷值可与MIS5 d和MIS5 b对比。
第4阶段
孔深22.78~19.05m,包括岩性分层的第18层到第17层,可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4阶段对比。从该阶段开始,各项气候指标的变化非常显著,是该钻孔变化最为显著的层位(图3-10)。SiO2和Fe2O3的含量明显降低,如SiO2含量从66.47%降到47.36%。氧化物的比值降低也非常显著(表3-12)。而碳酸钙的含量明显升高,平均值达到了14.79%。FeO的含量也明显增高。
在该阶段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在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和δ13Corg值上。从上述的讨论中也看到了,在钻孔的中、下部变化不大,而从第4阶段开始变化就显著了。首先是有机碳含量的升高,这个阶段的平均值达0.25,明显高于整个剖面的平均值(0.198)。其次是沉积物δ13Corg值的显著偏正,从第5阶段的-23.20‰升高到-17.18‰,平均值达-18.76‰,明显高于多数C3植物的δ13Corg值,甚至比沙漠地区的C3植物高(-20.00‰),但比C4植物的δ13C还是低些。另一个特点是:沉积物δ13Corg值在该阶段的早、晚时期偏正,而中期偏负,表明在中期气温升高,氧化物指示的气候特点也与之一致。这早、晚两次的寒冷时期可能可与Henrich事件(H7和H6)对比。
从上面的分析可得到,黄河源区在第4阶段气候明显恶化,向干冷方向转化,这个时期的气温已降到-5.06℃(平均值),降雨量明显减少,湖泊水位降低,有些部位沼泽化,造成有些地区的有机碳含量增高(如ZK9孔)。从该时期开始,黄河源区进入末次冰期。
第3阶段
孔深19.05~4.75m,包括岩性分层的第16层到第5层,可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3阶段对比。由于该时期沉积物颗粒较粗,取样偏少,但是在有限的样品中还是基本反映了该时期的气候特点。与第4阶段比较,在界线上,SiO2和Fe2O3的含量分别从47.78%升到58.80%和3.52%升高到3.56%;氧化物的比值w(SiO2)/w(Fe2O3)从2.64升至4.82;而FeO的含量却降低了,由1.81%降到1.22%。但在该时期,各项气候指标还存在明显的波动,说明黄河源区在第3阶段的气候还是不稳定的。
沉积物的δ13Corg值比第4阶段(-18.76‰)偏负,平均值为-19.04‰,较第4阶段偏负-0.28‰。碳酸钙的含量略比第4阶段低。
总体来看,第3阶段的气候比第4阶段温暖湿润些,但波动明显。在该阶段的几次寒冷气候的波动可与H5、H4和H3对比。
第2阶段
孔深4.75~2.15m,包括岩性分层的第4层到第2层,可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2阶段对比。该阶段的气候较第3阶段恶化,如氧化物的比值和Fe2O3含量降低,δ13Corg值的偏正,同时气候还存在剧烈的波动,如Fe2O3、FeO、有机碳、δ13Corg值变化的幅度很大。另外,ZK9孔也记录到H4和H3事件。
第1阶段
孔深2.15~0m,包括岩性分层的第1层。该时期的气候特点将在全新世气候一节中讨论。
关于“中更新世”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东南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nflianfa.com/cshi/202501-293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东南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中更新世》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东南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中更新世”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更新世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初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