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三星堆遗址在哪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三星堆遗址在哪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神秘的古蜀文化
———三星堆遗址
在四川广汉市郊,有一幢类似太空飞行物的奇特建筑物,斜形椭圆底部,锥形主体,远远地就听到阵阵缥缈的音乐。这里就是为"世界上第八大奇迹"———三星堆遗址而建的博物馆。
神秘的古蜀文化
———三星堆遗址
在四川广汉市郊,有一幢类似太空飞行物的奇特建筑物,斜形椭圆底部,锥形主体,远远地就听到阵阵缥缈的音乐。这里就是为"世界上第八大奇迹"———三星堆遗址而建的博物馆。
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古蜀文化遗址,面积达12平方公里,是中国20世纪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自20世纪20年代起至今,中外考古学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和专题研究,发现了城墙遗址和大量精美文物。三星堆遗址及文物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三四千年前古蜀国的存在和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星堆遗址内存在三种面貌不同但又连续发展的三期考古学文化,即以成都平原龙山时代至夏代遗址群为代表的一期文化,又称"宝墩文化";以商代三星堆规模宏大的古城和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为代表的二期文化;以商末至西周早期三星堆废弃古城时期为代表的三期文化,即成都"十二桥文化"。
在三星堆二期文化中,青铜文明的自身文化特点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其影响范围也超出了传统的古蜀国分布的成都平原,扩散到陕南地区和江汉平原等地。同时,青铜文明也受到了中原夏商文明及长江中游地区、陕南地区文明的强烈影响,表现出古蜀文明强烈的内聚和外衍的两面性。
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有许许多多的神秘之处,世界各国的考古专家争论了半个多世纪,仍有许多千古之谜至今难以破译,不少外国媒体称三星堆遗址是来自"外星人"的文化。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将辉煌的古蜀文明真实而又让人匪夷所思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最神奇最令人惊叹的,便是众多青铜造像了。这些青铜像铸造精美、形态各异,既有夸张的造型,又有优美细腻的写真,组成了一个千姿百态的神秘群体。
在众多的青铜人面像里有三件著名的"千里眼、顺风耳"造型,它们不仅体型庞大,而且眼球明显突出眼眶,双耳更是极尽夸张,长似兽耳,大嘴亦阔至耳根,使人体会到一种难以形容的惊讶和奇异。而它们唇吻三重嘴角上翘的微笑状,又给人以神秘和亲切之感。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宽138厘米,圆柱形眼珠突出眼眶达16.5厘米。另一件鼻梁上方镶嵌有高达66厘米的装饰物,既像通天的卷云纹,又像长有羽饰翘尾卷角势欲腾飞的夔龙状,显得无比怪诞诡异,为这类糅合了人兽特点的硕大纵目青铜人面像增添了煊赫的气势和无法破解的含义。
在世界所有考古发现中,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都称得上是一件绝无仅有极其奇妙的器物。青铜神树分为3层,树枝上共栖息着9只神鸟,显然是"九日居下枝"的写照,出土时已断裂尚未复原的顶部,推测还应有象征"一日居上枝"的一只神鸟,同时出土的人首鸟身像或者立在花蕾上的铜鸟也许就是吧?繁茂的树枝、果实及花朵,尾在上头朝下攀援在青铜神树上的神龙,让人们在惊叹之后常有这样的思考:古代蜀人采用极其高超的青铜工艺和造型艺术铸造这件充满了神奇想像力的青铜神树,究竟是作什么用的呢?
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或西亚、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为何?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如何?三星堆青铜器群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及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三星堆古蜀国何以产生、持续多久,又何以突然消亡?出土上千件文物的两个坑属何年代及什么性质?晚期蜀文化的重大之谜"巴蜀图语",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等器物上的符号是文字、是族徽、是图画、还是某种宗教符号?有心的朋友不妨去破解破解!□
◆◆三星堆◆◆
四川广汉南兴镇北,古老的马牧河蜿蜒淌过,在三星堆村形成一月牙般弯道———月亮湾,河南岸是三个起伏相连的黄土堆与之相望,此即清《嘉庆汉州志》记载的"三星伴月堆"。这里就是古蜀先民生息繁衍之地———闻名中外的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面积达12平方公里广阔,是四川境内目前所知一处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纯属偶然,但对三星堆遗址的发掘研究却数十年持续不断。
1929年的一个春天,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掏水沟时发现一坑精美的玉石器,因其浓厚的古蜀地域特色引起世人广泛关注。1933年,前华西大学美籍教授葛维汉及其助手林名均首次对三星堆进行发掘,其发掘成果得到当时旅居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的高度评价。由此拉开了对三星堆半个世纪的发掘研究历程。
以后40、50、60年代,四川考古界持续不断地在三星堆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探赜索隐。
198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联合对三星堆遗址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揭露出大片房屋遗址并进行了航拍。但真正使三星堆名扬四海的则是1986年7~9月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两坑上千件国宝重器的轰然显世,震惊了世界。英国《独立报》撰文说三星堆的发现"比有名的中国兵马俑更要非同凡响。"后不久,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亲临三星堆遗址考察并将其定性为"古文化、古城、古国遗址"。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在参观了三星堆两坑出土文物后,更是满怀激情地挥笔题下了"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颂词。
1989年,四川考古部门对三星堆进行解剖,证明系由人工夯筑而成;1990年,发掘东城墙局部并获确认,同时发现3000多年前的土坯砖;1992年,试掘西城墙并获确认;1994年,发现并发掘南城墙。至此,确证三星堆古城的存在,其东、西、南被三面城墙包围,北以鸭子河为天然屏障,其面积超过3平方公里,这样大的古城在中国同时期文化中也是罕见的。
三星堆遗址文化距今4800~2800年,延续时间近2000年,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商末周初,这把四川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同时,三星堆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其陶器以高柄豆、小平底罐、鸟头形把勺为基本组合定式,其中还有瓶形杯,它是三星堆出土的很有地方特色的器物,它被做成喇叭口、细颈项,圆平底,很像今天我国北方地区用来烫酒的陶瓷酒瓶,与日本人喝清酒用的酒瓶极为相似。陶在遗址也有较多发现,颇具特色,一般高三、四十厘米,下部为三只袋状足,中间是空的,可加大容量,一般认为它是用来温酒器物,其玉石器则以祭天礼日的璧、璋为多,尤其是号称"边璋之王"的玉边璋,其残长达159厘米,厚1.8厘米,宽22厘米,其加工精美,棱角分明,其器身上刻有纹饰,这么大件精美玉器,在国内现有的考古发现中仅发现这一件,但在三星堆的发掘中,又很少工具类的文物出土,当时也缺乏比玉石更硬的金属,那么这些玉器是如何加工的呢?
在三星堆的两个祭祀坑发掘中,还出土了共计80多枚象牙,它的来源和作用在学术界有多种观点,有的认为是通过贸易而来,有的认为在远古川内的生态环境适合大象的生存,其证物主要是在当地发现大量的半化石状乌木,单体巨大。但无论其来源怎样,都可以认为它是统治者财富的象征。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有造型各异青铜人头像,出土时面部均有彩绘,而且在耳垂上穿孔,用以挂戴耳环耳饰,看来我们的先人很爱美的。除了这些青铜造像外,还有许多用祭祀的尊、等,有形态各异的各种动植物造型,其中被誉为写实主义杰作的青铜鸡、有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出土的青铜太阳形器等一大批精品文物。它们皆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这表明三星堆文化不仅是古蜀文化的典型代表,亦是长江上游的一个古代文明中心,从而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
不仅如此,三星堆文物还填补了中国考古学、美学,历史学等诸领域的重要空白。使得世界对中国古代文明需重新评价,三星堆文物中,高达3.95米、集"扶桑""建木""若木"等多种神树功能于一身的青铜神树,其共分三层,有九枝,每个枝头上立有一鸟,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鸟,而是一种代表太阳的神鸟。被誉为铜像之王的青铜立人像、有面具之王美誉、作为"纵目"的蜀人先祖蚕丛偶像的青铜纵目面具,长达1.42米、作为权杖法杖的金杖,其器身上刻有精美和神秘的纹饰,两只相向的鸟,两背相对的鱼,并在鱼的头部和鸟的颈部压一只箭状物,同时有充满神秘笑容的人头像。器身满饰图案的玉边璋以及数十件与真人头部大小相似的青铜人头像,俱是前所未见的,作为集群展现的稀世之珍,而在青铜器冶铸方面,范铸法和分铸法的使用,以铅锡铜为主的三元合金的冶炼,表明在商周时期,三星堆古蜀国即已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有力地驳斥了传统史学关于中原周边文化滞后的谬误。
的确,古史关于古蜀历史的记载如凤毛麟角,杨雄《蜀王本纪》也只是搜罗了一些关于古蜀历史的传说,难以勾勒出古蜀历史的大体轮廓。对今天研究三星堆文化及巴蜀文化具有重要参照价值的《山海经》鲁迅先生都视之为"盖古之巫书也",因而,前人治古蜀历,大都只能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就连年代较为久远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只能发出"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喟叹。
然而,自古以来真伪莫辨的古蜀史传说,因三星堆而成为信史,史载在蜀地先后称王的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三星堆最为繁盛的时期大抵属鱼凫王时期,鱼凫,即俗称的鱼老鸹,三星堆遗址出土有大量的鸟及鸟形器,其喙部多有如鱼鹰者,很可能就是鱼凫的象征或其族徽。另外,三星堆除了没有发现可识读的文字,已建立了城市、产生了高度发达的青铜器,并有了大型的宗教祭祀场所,这些都是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因素,已有研究成果表明,两坑本为祭祀的产物,三星堆的三个土堆亦很可能是人工夯筑的祭坛,三星堆盛行诸神崇拜并以太阳神崇拜为主神崇拜,如此大量的充当商品流通媒介货币的海贝,象征财富的象牙等等,都表明了在商周时期,三星堆古蜀国已具有较为强大的综合实力和相对稳定独立的政治地位。一句话,古蜀国的源头及其中心,因三星堆而得到确证。
三星堆文物魅力无限,内涵丰厚,极具吸引力和震撼力,1993年5月,三星堆部分文物首次到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展出,其后相继到法国、英国、丹麦、日本、美国等国展出,所到之处,人头攒动,观者如潮。因而,我们毋需怀疑,三星堆文物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文物,属世界文化遗产范畴。
尽管三星堆尚有许多未解之谜,但伴随着三星堆文物的影响与日俱增,对三星堆文化的研究渐成一门显学,我们相信随着对三星堆不断的发掘研究,谜底终有揭开的一天,神秘梦幻的三星堆古蜀国亦终将再现于世人面前,三星堆文物也必将以其无穷的魅力,闪耀出迷人的光华
成都博物馆新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缩影
说起三星堆,可谓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个灿烂且神秘的分支,它的灿烂在于不仅在考古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还在历史学、民族学、文化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等领域吸引着众多研究学者的探索与发掘。而它的神秘,则在于众多出土的不同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特殊器型,以及未见著录的众多奇诡形象,纵使在这几十年间,对于三星堆的研究从未间断,也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可我们依然很难破解三星堆文化,甚至众多学者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不得不说,这段灿烂而神秘的文明给我们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 伟大的文明就应该有点神秘,中国文化过于清晰,幸好有个三星堆。
而三星堆中,最为神秘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颗巨大青铜树,这不仅是因为它形体高大,形像奇特,更在于其涵义难明,可以引起很多遐想,有学者认为这都是当时土地崇拜的体现物,外界更是将其与《山海经》中的神话记载联系在一起,可这神树究竟为何而来?古蜀先民又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创造了青铜树这样的器物呢?
1986年7月至9月,四川省考古所对广汉市城西鸭子河畔的发掘,出土了一系列令世人震惊的青铜文物:巨大的纵目残缺面具、夸张的立人像,还有碎成千片的神树。
文物出土仅仅是一个开始,清点和修复才是重中之重。
而这些祭祀坑里的文物在被掩埋之前已被人为敲碎、砸扁,燎祭中被火焚烧,然后投入坑内,填土,再层层夯实,因此器物变形、扭曲和破损的程度相当严重,给修复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
而神树出土的现状更是惨烈,主持修复青铜神树的杨晓邬曾经这样说,树干在坑内断成 3 节,树枝残断成 18 节,树座残破为 4 大块,树底盘能拼对的残片为 30 多块。神树上的鸟、果实、挂饰架散布于坑内的残碎片中,几乎无完整性可言”,有些 “埋土层夯紧后导致扭曲变形”,“有的枝干上果实的托柄已经被火烧得呈半熔化状”。
同年底,修复团队正式展开了对神树的修复,历时十年,才将其中最大的一颗修复完整,专家称之为一号神树,修复结束后,1997 年三星堆博物馆正式开馆,青铜神树以不凡的气度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件全世界已发现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一面世,便引起全球学者哗然。
我们现在看到的青铜神树,残高396厘米,下部有一个圆形底座,三道如同根状的斜撑扶持着树干的底部。树干笔直,套有三层树枝,每一层三根枝条,全树共有九根树枝。所有的树枝都柔和下垂。枝条的中部伸出短枝,短枝上有镂空花纹的小圆圈和花蕾,花蕾上各有一只昂首翘尾的小鸟;枝头有包裹在一长一短两个镂空树叶内的尖桃形果实。在每层三根枝条中,都有一根分出两条长枝。在树干的一侧有四个横向的短梁,将一条身体倒垂的龙固定在树干上。
可惜的是,树顶端依旧残缺,因为没有参照物,也没有任何资料记载,残缺的谜团,或许只有等到又一棵一模一样的青铜神树出土,才会真相大白。
关于青铜神树的内涵,目前在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看法,但将铜树界定为“神树”,则是共识,而这神树的由来,或许在《山海经》中可找到端倪,在《海内经》中有载:
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 大暤爰过, 黄帝所为。
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亦有记载: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其大概意思是,上古时期,太阳(金乌)的栖身之树,名叫扶桑。
不管是建木或是扶桑,三星堆铜树的形象都能与之对应,而笔者更倾向于后者,三星堆铜树上所铸的神鸟当即神话中金乌(即太阳)的写照。所见的残树铸饰九鸟,可猜测原顶部也有一只,这符合“扶桑”的“上有十日”这一最为显著的特征,当然,这也仅仅是猜测。
可古蜀先民为何造树,用意何在,这也值得我们去探究。
根据民族学的研究,树的崇拜在世界范围内许多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中广泛存在,但花了如此精力将信仰创造为青铜“艺术品”的,目前只见于三星堆。
而对树崇拜的实质就是生殖崇拜。
同样也是为了生存,人们希望赖以生存的粮食(庄稼)像大树那样子满果实,获得丰收,于是在春种秋收之时建立神社,施以祭祀,社祭由此产生。
古人称封土祭祀的地方为“社”,而这种祭祀之用的树则被称作是社树。
在《史记·孔子世家·索隐》中记载: 古者二十五家为里,里各有社。
《尚书》中说,大社要植松,东社植橡,南社植桦,西社植栗,北社植槐。
可见社树在中原大地被赋予了如此神圣的意义,人们对其尤为崇敬,甚至不允许随意触动,并将社树视作自己的祖先一般,《淮南子说林训》记载: 侮人之鬼者,过社而摇其枝。
此外,树寿命长的特点被人们所认识,在此基础上,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观念,就与树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关不死树、天梯的神话传说便应运而生。
而三星堆神树也极有可能是为祭祀所造,现代学者们还猜测青铜树本身很可能就是一个祭台,是向神灵供奉和祭拜的场所。
在已经复原的青铜树上,不仅有龙有鸟,还有悬挂其他零件的痕迹,这些物件很有可能就是奉献给神灵的祭品。
正如被誉为“人类学之父”的爱德华·泰勒曾经说的: 树木就是祭坛,而丛林就是庙宇……在这种树上,用线悬挂着无数贡品。
此外,还能从二号神树残缺的底座上,找到一些印证:能够看到手部残缺的三个青铜人像(可能是祭司)。按照出土的其他青铜人像推测,这三位“祭司”很可能双臂前伸,手持璋、琮之类的礼器。
这明白地向我们展示了青铜神树作为祭坛的宗教意义,“社树”的含义不言而喻。
这其实是一种神崇拜,或者说是自然崇拜。
人类最初的宗教是自然发生的自然崇拜,主要是针对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因此世界各地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太阳崇拜。
人类所塑造出的最早的神是太阳神,最早的崇拜形式是太阳崇拜。世界上的太阳崇拜有五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埃及、希腊和南美的印加文化。
上古时期的蜀先民同生活于其他地域(包括中国的和外国的)的人们一样,在日常生活方面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祭天、祭地、祭自然、祭图腾、祭神灵、祭祖先,以此求得护佑,获得精神上的力量,以维系团结,维系社会。
母系氏族出现之后,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又抽象为“图腾崇拜”,三星堆神树上的铜鸟,或被视作太阳的图腾。
三星堆神树上盘踞的龙同样引人思考,龙的形象在古人心中可谓无比崇高,这其实还是上古时代,龙孕育之初时的意识形态的延续,而龙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
人类产生之初,只会追逐自然生长的蔬果等食物。
之后,随着组织和协作的能力逐渐加强,人类于是开始狩猎。进入狩猎时代,可以说“龙”的产生温床也就想成了。狩猎活动经验的积累,让人们对动物认知夹杂着幻想,人类文化此时也进入了“万物有灵”的时代---龙就是这个时代的思想意识的展现。动物们翱翔于天空、潜游于水底,可以无足而行,可以蛰伏而届等等的奇异能力,让人们开始崇拜与向往。
古人对蛇、鳄、鱼、猪、马、牛、鹿等诸多动物超能力的向往,对雷电、云雾、虹霓、龙卷风等多种天象的畏惧,融合交汇,便产生了龙。水利神和农业神,以兴云布雨、司水理水为天职,以天下人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兼而有之,怎能不被崇拜?
老百姓敬畏龙,是希求衣食无忧、安居乐业,而古代天子皇帝也以龙作为图腾,以龙袍加身,也怀着国泰民安的希冀。
龙,则是以一种天神的形象出现,古人祭天,除了缅怀先祖外,绝大部分仍是祈求风调雨顺,对“天”和“龙”的崇拜其实是部分重合的。
事实上,除了神树和神鸟,三星堆同时也出土了虎、蛇、鱼等造型的考古材料,这说明古蜀先民和许多早期的原始文明一样,有着广泛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
对于古蜀先民造树的用意,如今我们大概不能全然了解,但数千年后的今天,当“神树”重新挺立在蜀地,或许也为我们揭开了华夏文明起源探索的新篇章。
当然,此话并非无稽之谈,自古至今,中原的汉族对于历史的认知是以自我、以“中原”为中心的,即除我之外,四面皆为蛮夷。
这种自我意识,大大局限了文化流通,现代考古学家花费近百年的研究成果,一次次颠覆了我们的固有认知。
我们可以知道,除了夏商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阶级政权和功能分区明显的大型城市。
我们也可以知道,除了中原,在东南沿海和蜀地所谓的“蛮夷之地”上,青铜文化和玉文化也有着独特的风格流派,他们的工艺水平甚至还超越了中原地区。
我们仍然知道,人类早在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原始宗教、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而在商周时期已经形成的非常完备的祭祀制度和体系。
当然,除了中原,除了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地,还有更多地方,藏着我们不知道的文明。
我们将越来越清晰的知道,五千年华夏文明其实是多重起源,多区域文化的发展和扩张促成了华夏文明的最终形成。
有人说历史是属于胜利者的,有人说历史是属于后人的,有人说历史是亲历者的,还有人说历史是属于每个人的。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一门文化,一个领域,一段篇章都有数不尽的辉煌;一朝历史,一代贤才,一本史书有道不尽的韵味。而博物馆恰似千年历史文化的缩影,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
今日,闲来无事;听闻成都博物馆新馆对外展出,决定去参观一下。虽然自己是个不懂历史的人,却是一个喜欢历史的人。原本以为,大门口应该是冷冷清清的,没想到蜿蜒的排队长龙足足让人望而生畏。成都博物馆新馆位于成都市青羊区小河街1号,天府广场左侧,四川图书馆正对面,四川科技馆的右前方。
盛世天子,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帝王,也是年寿最高的帝王。他文韬武略,巩固了多民族的发展,他热爱收藏,也爱旅行,曾六下江南,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所以在第一层的乾隆特展中主要介绍乾隆的龙袍、肖像画、乾隆玉玺、金嵌珠宝、中央机构、兴修水利、稽古崇文、骑射狩猎、八旗铠甲、书画收藏、陶瓷工艺收藏、钟表收藏等关于乾隆帝的生平及日常。
文章有限,只能贴上部分。但是那段灿烂的历史却在参观的过程中一一展开,让人细细体会的同时不断反思,历史的脚步从未停歇,我们应当从历史当中去总结,以史为鉴,不断的学习,不断前进。
成都平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蜀文明是神秘的,无论是李白写到的“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还是那文明高峰的三星堆,亦或者金沙文化,只因古书记载较少,始终留给人们神秘不可及的样子,幸而有我们考古学家的努力,才让我们大了解到了古蜀国的精彩历程。
站在展柜面前,每看到几千年的事物就摆在自己面前,真真切切的,伸手可触的,心里就不由的产生一种敬畏感和历史感。
在这一层楼呢,我们是可以看到隋唐五代,宋元时期的成都,了解到了当时成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概况。这里有蜀锦、益州麻纸和雕版印刷、邛三彩、佛寺、彩陶俑、交子诞生地、人文荟萃、市井生活、蜀宫故影等等历史的印迹。
在这里层楼呢,分为两个展区,左边为成都历史的近世篇,右侧为成都历史的民俗篇。近世是一个风云变换的时代,晚清变局、保路运动、军阀割据、川军主力注定了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国立四川大学、华西协和大学、东渡日本、学府内迁又注定了这是一个崛起的时代。
成都的近世是动荡不安的,但也正因为先辈们的艰苦奋斗才有了如今和谐文明的大成都
你是否是成都本地人,就看你对盖碗茶的了解,可以说成都盖碗茶是成都的印记和代表。因为《爸爸去哪儿》红遍全国的三大炮,在成都却是随处可见的美食。
五楼是最喜欢的展区,如果说楼下的展区充满了历史的沉重感,那么这一展区无疑是鲜活的、生动的。至今仍觉得皮影和木偶是一门神奇的艺术,小小的木棍,薄薄的纸片,细细的长线,呆呆的木偶在这些艺术人手里就成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则则动人的故事。
看着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那些背后工作者幸苦努力的制作过程也似历历在目。这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再现,还是现代人难以到达的境界。
还有一些其他的小展区,也很是喜欢。
大熊猫展区位于四楼的角落里,有关于国宝大熊猫的、工艺品、3D视频、成长宣传视频等等,真的是萌的不要不要的。
说实话,第一眼看见这刺绣还真不知道是什么,简介只标明了蜀绣的字样。一同参观的一位80岁左右的老奶奶临时充当了讲解员,把这展区的物品一一介绍了名称和使用功能,顿时有了历史再现的感觉。
博物馆终究是很好的 ,对于如今年轻的一代,越来越追求时代带来的便利和新鲜感,然而文化遗产却正一步步遗失。
有多少人能背出《三字经》、看过《史记》、听过《京剧白蛇传》;琴棋书画,谁能信手拈来?中国书法,又有谁能达到善书不择笔纸的境界?指尖飞舞的剪刀,化出生龙活虎的剪画,还回忆的起吗?刺绣是古代女子必会的技能,现在的女性还能拿起小小绣花针吗?我想,这些都属于上一代了吧,如今年轻人看的都是日本漫画、网络小说;看的是电视剧、网络直播;玩的是手机。这一切文化遗产都在渐渐已遗忘。
我想,若如此,一个国家的蕴涵会凋零。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成都博物馆,是历史和文化的一个缩影。
关于“三星堆遗址在哪儿?”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东南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nflianfa.com/cshi/202501-586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东南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三星堆遗址在哪儿?》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东南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三星堆遗址在哪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三星堆遗址在哪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神秘的古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