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英语国家文化常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英语国家文化常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英语国家文化知识
英语中常见的肢体语言 to hold one's head high 昂首挺胸(表示趾高气扬) to shake one's fist 挥动拳头(表 *** 胁) to shake one's head摇头(表示不知道) to show a V sign 这一手势是祝愿胜利或庆祝胜利之意。
to wink at a person 向某人眨眼睛 to shrug one's shoulders 耸耸肩膀(表示冷淡或怀疑) to make a face 面部露出厌恶的表情 to keep(or have) one's fingers crossed 把中指叠在食指上交叉着,作十字状。这是暗中希望上帝保佑自己正在做的事成功。
to crook a finger 朝某人弯曲食指,是招人过来的意思 更有趣的是英美人用大拇指(thumb)做出许多不同的表示。
2.我要说英语国家的常识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
据1986年统计,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近四亿,差不多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讲英语。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人都讲英语。
另外,世界上还有2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使用,共计约有八亿人。也就是说,世界上差不多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懂英语。
从使用的范围来看,全世界70%以上的邮件是用英文书写或用英文写地址的,在全世界的广播节目中,60%是用英语进行的。世界上的科技资料,大部分是用英语发表的。
绝大部分的国际会议以英语为第一通用语言。英语是联合国的正式工作语言之一。
总之,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贸易、交通运输等领域,通常以英语为交流工具。可见,英语是掌握未来的一把钥匙,小朋友们要好好学习英语,为开创21世纪打下良好的基础。
3.英语文化知识具体指什么
浅谈英语文化知识渗透于英语教学 内容摘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它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随着我国对外交往与民族接触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随之而来的要求对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意识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
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
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
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
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
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
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
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
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
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
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
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
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
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
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
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
4.想搜集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
第一: 英语国家的主要节日及节日习俗礼仪和文化背景:Easter(复活节):复活节没有固定的日期,是在3月末和4月中旬之间。
公共假期从星期五一直到复活节后的星期一,这时候又有特别的宗教活动,孩子们会收到巧克力彩蛋。在复活节当天,城镇有复活节 *** 。
在复活节前的星期四,女王每年会访问一座不同的大教堂,送当地居民一些金钱,被称为濯足节救济金,作为象征性的礼物。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愚人节也称万愚节,英文为April Fool"s Day。
是西方也是美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四月一日。每年的节日这天,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开玩笑、互相愚弄欺骗以换得娱乐。
起初,任何美国人都可以炮制骇人听闻的消息,而且不负丝毫的道德和法律责任, *** 和司法部门也不会追究。相反,谁编造的谎言最离奇、最能骗取人们相信,谁还会荣膺桂冠。
这种做法给社会带来不少混乱,因而引起人们的不满。现在,人们在节日期间的愚弄欺骗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离谱,而是以轻松欢乐为目的。
Mother's Day(母亲节):母亲节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在美国、加拿大和一些其他国家,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就是母亲节。
在其他一些国家的日期并不一样。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
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节日起源于古希腊。
在这一天,古希腊人向希腊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其后17世纪中叶,节日流传到英国。
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青人会返家,送给母亲一些小礼物。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安娜·贾维斯(Anna Jarvis,1864-1948)发起,她终身未婚,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
安娜·贾维斯的母亲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她提出应设立一个纪念日来纪念默默无闻做出奉献的母亲们,可是这个愿望尚未实现她就逝世了。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于1907年开始举办活动,申请将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节日。
节日于1908年5月10日在美国的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正式开始。1913年,美国国会确定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作为法定的母亲节,并规定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表达对母亲的尊敬。
而安娜·贾维斯的母亲生前最爱的康乃馨也就成了母亲节的象征。 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在感恩节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们不管多忙 ,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团聚。多年不见的儿女会赶回家中看望他们的父母,远在她乡的人 也会去自己的好友家过感恩节。
今天, 在世界各国,人们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来庆祝感恩节。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感恩节的由来 ,但是这已经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利用感恩节这个机会,向你可亲可爱的人表示你的爱 ,向身你养你的人示谢,向你的朋友致敬。 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食品。
火鸡就像是中国人的中秋节的月饼,每家每户在感恩 节都要吃火鸡。人们通常是把火鸡肚子里塞上各种调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后整只烘烤, 在用刀切成薄片。
感恩节的另外传统食品还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饼、果酱等。 Christmas Day(圣诞节):英国的圣诞节是最重要的家庭节日。
12月25日和26日两天是国家法定节日。在圣诞节这天,家庭聚会并吃传统的圣诞午餐或晚餐。
人们要交换礼物,若与一家英国人今天一起,他们希望你能加入他们的活动。若圣诞节这天没有公共交通,在12月26日节礼日这天,交通也受到限制,因为是宗教节日,教堂有特殊的活动,每个人无论如何都要去教堂。
第二:英语国家的礼仪常识 为什么打招呼? 在欧美国家见面打招呼是很自然的,即使是不认识。打招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跟你有进一步的交往,只是一种生活礼仪形式。
其实不论任何人,面对有人微笑打招呼,都会受到感染,像是见到阳光心情跟着好起来一样,很自然会打招呼响应。因此,在西方国家旅游的时候,如果迎面而来的人对我们说哈啰,别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甚至置之不理唷!那可是非常失礼的。
怎样打招呼? 对方跟你说「How do you do ?」就是「你好」的意思,不用按着课本教的说「Fine, Thank you. And you?」,除非这是你的好朋友,或是你有比较多的时间跟他聊天,不然只要同样回答说「How do you do ?」就够了。如果怕自己英文不好听,至少微笑点个头。
有时候他们会说「Hello !」,其实相当于我们的「嗨」,这是同辈或好友之间的应对方式,不适合用在对长辈或地位比较高的人。另外,他们也会问候「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或「Good evening」,同样问候就可以了。
怎样吃饭? 中国人吃饭比较随兴,很可能聊到开心处,就大声说笑,或是把餐厅当作自己家一样让小孩子跑来跑去,这在西方国家是相当不得体的喔!尤其如果我们是吃西式餐厅,而不是在中国餐厅,一定要注意餐桌礼节。餐巾应该要铺放在腿上,不是别在领口上的,更不可以拿餐巾来擦桌子或餐具!使用刀叉的时候,倒没有禁忌不可以拿着叉子讲话,因为在外国,放下餐具表示你已经吃完,准备请服务生来收走了。
当然啦,如果要比手画脚的时候例外,毕竟拿着刀叉挥舞还是挺不安全的! 享用食物的时候安静是基本的礼貌,像是喝汤、嚼食物都不应该出声音,打嗝的声音尤其会惹人白眼,。
5.英语文化知识
浅谈英语文化知识渗透于英语教学内容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它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随着我国对外交往与民族接触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随之而来的要求对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意识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
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
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
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
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
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
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
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
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
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
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
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
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
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
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
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
一上饶的语言
1.称谓
姐姐--姐老官 妹妹--娜妹 哥哥--哥郎 弟弟---弟郎 嫂子---嫂老官
儿子---孝娌 女儿---娜妮 侄女---孙娜 侄子---孙倪 婴儿---毛丫倪
小男孩--小娌仔 小女孩---囡妮仔 妈妈--奶
2.名词
太阳---日头 月亮--月光 右手---顺手 左手---板手 菜刀---白刀
膝盖---猫眯头 灵魂---魂灵 桌子--台盘 墙壁---壁墙 扫把---条帚
剪刀---高剪 窗子---窗盘 厕所---茅司 被子---被窝 铁盖子-汤汤盖
毛毛虫---木辣坑 小狗---狗腾仔 小猫---衰猫眯 小鸡---鸡倪仔 尾巴---米巴
脖子---项胫 鼻子---白头 腋下---夹胳底 脸蛋--面嘴 耳朵---你斗
疯子---颠子 女疯子--颠妈 十块钱----十块头 面具--戏面壳 火柴-洋火
3.动词
躺下---拔倒 藏起来---亢起来 别理他---表作阁 雪化了--雪烊了
吃早饭---吃天光 吃中饭---吃安昼 吃晚饭---吃黄昏 扔---掼 站---倚
裂开--吖开 跨---敢 砍柴---接柴 再玩一下--再嬉下凑
东西掉了--东西跌了 玩----嬉 拿来--约来 回家--去归 回来---转来
过去--往回 养猪--钟猪 裂开--刮册 耀眼--旺眼睛 起来--条起
4.形容词
热闹---闹热 缺德----刮兜 讨厌---插眼 落魄---跌古 笨---格格木
木纳---拔子 很厚--丁丁厚 很黑----车污 很小--点点大 很软--眯眯软
很湿---透透湿 很重---定定重 很烫---飞飞滚 很胖--滚滚胖 很痒--麻麻痒
很硬---嘎嘎硬 一团乱麻--蓬喳喳 很瘦--壳壳瘦 做事快---撇脱
做事慢--推板 不牢靠--戏塌轰 很差---推板 漂亮---清干
很臭--稀臭 好得很--崭得很 勉强--隔蛮 能干--好佬
5.副词
干什么----做则个 怎么---煞娘 什么---则个 不是--姆妈 干啥--杀娘
谁--懒人
二、上饶历史文化
1.历史文化概述
上饶境内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和中国最早的陶器,证明了一万多年前,人类祖先就在这里定居、劳作和繁衍。吊桶环耕作遗址发掘的稻种,确认了这里是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
自东汉建安十五(210年)析豫章郡地设置鄱阳郡以来,上饶市已有近1800年的历史。
上饶市古属扬州,春秋战国时期为吴越楚之地。秦设郡县制时主属九江郡(玉山、铅山县部分属会稽郡,婺源县属鄣郡);汉属豫章郡(玉山、铅山县归属同秦,婺源改属丹阳郡);三国吴至隋主属鄱阳郡(南朝陈曾改名吴州,隋开皇九年曾一度改名饶州),唐时改郡为州,乾元元年(758)始设信州,其时市境主属饶、信二州。宋时与唐朝同。元主属饶、信二州路及铅山州,明清时主属饶州、广信二府。1914年主要属豫章、浔阳道, 1932年分属江西省第四、六行政区,1935年分属江西省第五、六行政区。
上饶解放后1949年5月属赣东北行政区,同年9月主属上饶浮梁专区,1952年9月二专区合并为上饶专区,1971年4月23日改称上饶地区。200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上饶地区改设上饶市。
在近18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上饶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仅孕育出灿烂的茶文化、铜文化、戏曲文化和书院文化。而且古往今来,名人辈出,养育了“中国铁道之父——詹天佑”,著名理学家朱熹、晋代著名军事家陶侃、中国三大圣母之一的陶母、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等一大批名士贤哲,也是画家阎立本、“茶圣”陆羽、名臣范仲淹、词人辛弃疾等人的久居之地。黄家驷、詹剑峰、欧阳自远、杨惟义、陈桢、王文京等当代名人均为上饶人。
2.上饶地方文化
(1)板龙灯 每年的的元宵节前后,在玉山、婺源、上饶县等一带的农村都有舞板龙灯的习俗。即用竹骨彩纸扎成龙头龙尾,龙身由各户自扎,每户各置一长条形板凳,上扎二至五个花灯为龙身。各节花灯内点蜡烛,每节板上两盏花灯,长达2米,由一人手持。一条龙灯由上百节板灯连接组成。元宵之夜,穿行于村镇小道,灯光映天,如巨龙游走。引来万人空巷,场面非常壮观。
(2)赛龙舟 每年的端午前后,上饶市的信州区和滨湖地区的波阳、余干等县都会举办各种规模的龙舟赛。在信江流域,在鄱阳湖上,彩旗招展,鼓声阵阵,各式龙船争先恐后,吸引了两岸大批民众加油喝彩,一时道路为之堵塞。
(3)串堂班 信州区、婺源民间每有婚嫁寿诞等喜事,都会请串堂班在宴席间演奏,场面十分热闹。客人边吃喝边听奏乐,别有一番趣味。
串堂班是一种民间音乐组织,成员一般六到八人,有的是以此为生的乐队,有的是农闲时临时邀集而 成,如今基本上是后一种。串堂班有大锣、云锣、小锣、鼓、钹、唢呐、笛子、二胡、京胡、三弦等乐器。每人擅长二三种乐器,班主由文、武场技巧全面者担任。打击乐器固定在一个特制的担子上面,可挑可拆,便于串堂。
大户人家婚娶寿诞,为求吉庆热闹,必请串堂班。除礼仪有固定的乐曲外,宴请宾客时,亦请串堂班伴奏,以示对宾客的尊重和主人富有。有时,逢村族喜庆或私人"堂会"等场面大而隆重的活动,串堂班亦可唱戏。乐者担任戏中某个或几个角色,生旦丑末净唱念兼备。腔调有微腔、京腔、黄梅戏。
(4)赣东北采茶戏 是土生土长的小剧种。发源于铅山县,是在当地民歌、茶歌和茶灯的基础上,吸收了黄 梅戏的发育而成。由初期的一旦一丑和一旦二丑的“对子戏”和“三角班”到“七子班”和“半班”,由用民歌小曲到板腔音乐。从演唱小戏到演出大戏,在上饶广为流行,还发展到浙、闽一带。其特点是轻快、活泼,和它载歌载舞、生动活泼、朴实风趣的表演艺术正好吻合,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5)赣剧 是弋阳腔的嫡系后裔,在晚清时形成。分广信、饶河两系,广信以玉山、贵溪为中心,饶河主要盛行于波阳、万年、余干、乐平、都昌、彭泽一带。两系风格略有不同,饶河保留原弋阳腔程式、风格较多,广信改革较大。其活动地区除江西外,还有浙西、闽北、皖南大片地区,深受群众尤其是上饶群众欢迎。建国后全国有13个赣剧团,上饶就占了7个。赣剧的剧目和唱腔很丰富,唱腔分高腔、昆腔、弹腔三大类,弹腔是其主要腔调,有二簧、西皮、秦腔等,还有许多小调。行当角色由“九角头”增为“十二角”等。特点是动作大,线条粗,身段严谨,场面热闹等。现波阳有赣剧团,拥有国家二级演员胡瑞华等一大批著名演员,经常下乡为群众演出。
( 6)弋阳腔 又名弋腔,演唱时只用锣鼓,不用管弦,由一人干唱,众人以高声帮腔,故又名高腔。其特点 是粗犷、豪放、激越、明快。它元末明初起源于弋阳一带,很快便在南北流行繁衍开来,在京谓之京腔,粤谓之高腔,楚称为清戏,形成了中国戏剧中的高腔腔系,有40多个剧种,与昆剧并称于一时。弋阳腔是曲牌体,保留下的曲牌有100多个,保留剧目18个整本,20多个单折,建国后曾获中央领导“秀美娇甜”的赞 叹。还拍摄了《珍珠记》、《还魂记》等影片。现弋阳县有弋阳腔剧团。
( 7)铅山畲族 在铅山西南边境的武夷山脉中段,在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太源畲族乡。这里群山迭 翠、峰峦高耸,畲族村寨掩蔽在青山竹丛之中。相传,畲族人是古代越人后裔,祖籍在广东潮州凤凰山。他们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习惯与汉族大体相似,主要从事农业,喜爱唱山歌,习武术。
(8)婺源茶道 婺源是茶乡,又是朱熹故里,自宋至清儒学盛行、文风昌盛,茶道茶俗也别具特色。婺源乡 村,家家种茶人人饮茶,上山下田均带茶筒,家中来客不问亲疏先泡茶敬茶,村中设立茶亭,礼待过往行 人。旧志载:婺源清代有茶亭188所,且都有儒雅的亭名,如茗香亭、甘泽亭、延芳亭、毓秀亭等。婺源茶道分为"农家茶"、"富室茶"、"文工团士茶"等片断。"农家茶"纯朴亲切,充满乡土气息;"富室茶"雍容大度,茶贵器奢华;"文士茶"温文尔雅,焚香盥手,赏茶涤器,闻香观色,令人神怡。婺源茶道着力表现茶乡"敬、和、俭、静"的道德风情。敬--茶品高雅,以茶敬客,表达对客人的尊敬;和--茶叶清和,世间万物和谐相生,人之间平等相待;俭--茶性俭,君子之交以茶当酒,精行俭德养廉;静--品茶启发思情,修身养成性,静以致远。
( 9)婺源地戏 是婺源民间的一种由乡民穿戴戏衣,化装成人们熟悉的一组组戏剧人物亮相游行的敬神与娱 乐相统一的传统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初、三月三、四月八和迎秋打醮时,不少地方都会演出地戏。地戏有地戏、马戏、抬阁和高跷等形式。扮演者穿戴戏衣,饰成生、旦、丑、末、净等角色,依次亮相。在地上行走者称地戏;乘马而游者,谓马戏;抬阁帽是由四至八个人抬着一张大型台桌,台桌分高低层和前后区。扮演者(多位灵巧的儿童)各饰某一戏剧中的角色,穿戴考究。形态或站、或坐、或倒立、或悬空,组成一个个精彩画面。如《桃园三结义》、《闹天宫》、《单刀赴会》、《打金枝》、《三岔口》、《拾玉镯》等。上述三种,只配以锣鼓丝弦,扮演者不演不唱。而高跷则是脚上绑定木棍,短的一尺,长的一尺半。扮演者边走边演,一般多为插科打诨,逗人嬉笑。艺高者甚至表演武术、或劈叉、或空翻。
(10)婺源傩舞 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婺源傩舞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初叶就有婺源傩舞外出表演的记载。这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和图腾崇拜意识的舞仪,寄托了村民的美好愿望,古时每逢打醮、新春都跳傩舞,祈福禳灾,自娱自乐婺源的傩舞节目多为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表演非常古朴、粗犷、夸张、简练。如《开天辟地》,舞者头挂"盘古氏"面具,手持大斧,四面砍劈,表现出开创乾坤的盘古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慨。《判官醉洒》表现判官与小鬼嬉耍斗酒的 酩酊醉态,人物性格鲜明,饶有生活情趣。《舞花》则是一组大型舞剧,表现秦二世胡亥篡夺皇位的历史故事,气势磅礴。 傩舞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的相结合的艺术。婺源傩面具有50多种,以木头雕做,工艺精致,手法夸张,神气活现,其忠奸优劣、老少妍陋无不神似。旧时乡民把傩面具奉为"神灵",开橱和封存傩面具还有一套尊祀的仪式。 婺源傩舞由于受到明未盛行的目连戏的影响,有的节目逐渐发展为戏曲形式,除用锣鼓伴奏,还增加了弦乐和高腔曲调,别具特色。
关于“英语国家文化常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东南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nflianfa.com/cshi/202501-676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东南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英语国家文化常识》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东南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英语国家文化常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英语国家文化常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英语国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