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是怎么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

网上科普有关“竺可桢是怎么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竺可桢是怎么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

网上科普有关“竺可桢是怎么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竺可桢是怎么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毛主席教导我们:“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有些人认为在人类历史时期,世界气候并无变动。这种唯心主义的论断,已被我国历史记录所否定。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在丰富的过去的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记载,可惜非常分散。这篇论文就手边的材料进行初步分析,希望把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写出一个轮廓。

在东亚季风区域内,雨量的变动常趋极端,而温度的变化在冬春即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我国冬季温度主要受西伯利亚冷空气所控制,升降比较统一。因此,本文以冬季温度作为气候变动的指标。

近五千年的时间,根据材料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考古时期(约公元前3000——1100年)

西安附近的半坡村遗址(属于仰韶文化,用14C同位素测定为约5600——6080年前)和河南安阳殷墟(约公元前1400——1100年)的发掘表明,当时猎获的野兽中有竹鼠、麞和水牛等热带和亚热带的动物,而现在西安和安阳一带已经不存在这些动物了。此外,在殷代留下来的甲骨文上可以看出当时安阳人种稻比现在大约要早一个月。在山东历城县发掘龙山文化遗迹中找到一块炭化竹节,有些陶器外表也似竹节。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竹类的分布在黄河流域,可直到东部沿海。根据这些事实,我们可以假设,五千年以来,竹类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后退1°—3°纬度。对照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各地温度,可以说五千年前的仰韶到三千年前的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比现在年平均温度高2℃左右,正月份的平均温度高3°—5℃。

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公元1400年)

人们要知道一年中寒来暑往,常常用肉眼来看降霜下雪,河开河冻,树木抽芽发叶、开花结果,候鸟春来秋往,等等,这就是物候。物候学也可以说是没有观测仪器时代的气象学和气候学。我国劳动人民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便开创了这种观测,积累了三千年的丰富材料。

中国的许多方块字,用会意象形来表示。在周朝(公元前1066年开始,定都于西安附近的镐京)初年的文件中,如衣帽、器皿、书籍、家具和乐器等名称都以“竹”为头,表示这些东西最初都是用竹子做成的。可见周初黄河流域竹类广泛生长,而现在则不行了。商周时代,黄河流域的劳动人民都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对于他们,季节的运行是很重要的事。人民采用各种方法来定春分,作为农业操作的开始时期。当时位于山东近海的郯国人民,每年观测家燕的最初来到以定春分,但是现在家燕3月22日才到长江下游。郯城和长江下游的上海两地的年平均温度相差1.5℃,正月平均温度相差4.6℃。这个结果与考古时期用竹子分布区域变化的方法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

周初温暖的气候不久就恶化了,汉江在公元前903年和897年就两次结冰。但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81年)又和暖了。《左传》中往往提到,山东鲁国过冬,冰房得不到冰。周朝中期,黄河流域下游到处可以生长梅树。《诗经》中就有五次提过梅。《秦风》中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诗句。终南山位于西安之南,现在无论是野生的还是栽培的,都无梅树了。而且在商周时期,梅子被普遍用来调和饮食,因当时不知有醋。这说明梅树的普遍性。战国秦汉时期,气候继续暖和。清初的张标研究了秦朝《吕氏春秋》中的物候资料,认为秦时春初物候要比清初早三个星期。汉朝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了当时经济作物的分布,如桔在江陵(四川),桑在齐鲁(山东),竹在渭川(陕西),漆在陈夏(今河南南部)。这些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现时都推向北方。公元前110年,黄河在瓠子决口,斩伐了河南淇园的竹子编筐盛石子来堵口,可见那时河南淇园竹子的繁茂。

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有几次冬天严寒,国都洛阳晚春还降霜雪,但冷的时间不长。当时,河南南部的桔和柑还十分普遍。直到三国时代,曹操(公元155—220)在铜雀台(今河南临漳西南)种桔,已经不能结实了,气候已比司马迁时寒冷。曹操儿子曹丕在公元225年,到淮河广陵(今淮阴)视察十多万士兵演习。由于严寒,淮河忽然结冰,演习不得不停止。这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那时,气候已比现在寒冷。这种寒冷继续下来,直到第三世纪后半叶,特别是公元280—289年这十年间达到顶点。当时每年阴历4月份降霜,估计那时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2℃。南北朝时(公元420—579年),南京覆舟山筑有冰房,是用以保存食物新鲜的。那时南京的冬天应比现在要冷2℃,才能提供储藏需用的冰块。约在公元533—544年出版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六朝以前中国农业最全面的知识。根据这本书,当时黄河以北阳历4月中旬杏花盛开,5月初旬桑树生叶,与现在相比约迟了两周到四周。此外,书中还讲到当时黄河流域石榴树过冬要“以蒲藁裹而缠之”,也表明六世纪上半叶比现在冷。

隋唐时代(公元581—907年)中,在第七世纪中期,气候变得和暖了。公元650年、669年和678年的冬季,国都长安无冰无雪。八世纪初和九世纪的初和中期,西安的皇宫里和南郊的曲池都种有梅花,而且还种有柑桔。公元751年皇宫中柑桔结实,公元841—847年也有过结实的记录。柑桔只能抵抗—8℃的低温,而现在的西安几乎每年的绝对最低温度都在—8℃以下。到公元十一世纪初期,华北已不知有梅树了。宋朝诗人苏轼(公元1036—1101年)有“关中幸无梅”的诗句。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嘲笑北方人误认梅为杏,他的咏红梅诗有“北人初不识,浑作杏花看”的句子。从这种物候的常识,就可知道唐宋两朝温寒的不同。十二世纪初期,中国气候加剧转寒。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还可以通车。太湖和洞庭山出了名的柑桔全部冻死。杭州落雪频繁,而且延到暮春。根据南宋的历史记载,从公元1131—1260年,每十年降雪平均最迟日期是4月9日,比十二世纪以前十年的最晚春雪约推迟一个月。公元1153—1155年,苏州附近的南运河冬天结冰。公元1170年阳历10月,北京西山遍地皆雪。现在,这种现象是罕见的了。福州是中国东海岸生长荔枝的北限,一千多年来,曾有两次荔枝全部死亡,一次在公元1110年,另一次在1178年,均在十二世纪。

日本的封建主历年在西京花园设宴庆祝日本的樱花盛开,从公元九世纪至十九世纪,均有日期的记载,从而保留了一份物候记录。这个樱花开放时期,以第九世纪为最早,第十二世纪为最迟。

十二世纪刚结束,杭州的冬天又开始回暖。公元1200年、1213年、1216年和1220年,杭州没有冰和雪。这个时候,北京的杏花也是在清明开放,与今日相同。这种温暖气候好象继续到十三世纪的后半叶。因为自隋唐在河内(今河南博爱)、西安和凤翔(陕西)设立的管理竹园的竹监司,在宋元两代断断续续,直到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末年才完全停止。从此,竹子在黄河以北不再作为经济林木而培植了。

十三世纪初和中期的比较温暖的期间是短暂的,不久冬季又严寒了。据收集到的记载,公元1309年,无锡一带运河结冰。公元1329年和1353年,太湖结冰数尺,桔树再次冻死。1351年阳历11月黄河在山东境内就有冰块顺流而下,而近年河南和山东到12月时黄河才出现冰块。当时家燕在北京是4月末来,8月初去,同现在物候记录相比,来去各晚早一周。可见,十四世纪比十三世纪和现时为冷。日本樱花物候也有同样的反映。

公元1221年丘处机从北京出发去中亚见成吉思汗,曾路过新疆赛里木湖。他称之为“天池”。他说,湖的四周有山环抱,山上盖雪,影映湖中。但是,现在那些山峰上已无雪了。那些山峰高约三千五百米,说明那时雪线在三千五百米以下。现代天山这部分的雪线位于三千七百至四千二百米,则十三世纪的雪线大约比现在低二百至五百米。在欧洲的俄罗斯平原,寒冷期约在1350年开始;在德意志、奥地利地区,1429—1465年是气候显然恶化的开始;在英格兰,1430年、1550年和1590年的歉收,也与天气寒冷有关。由此可见,寒冷的潮流开始于东亚,而逐渐向西移。方志时期(公元1400——1900年)

近人曾经根据六百六十五种方志统计了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汉江和淮河的结冰年代(十三世纪至二十世纪),以及近海平面的热带地区降雪落霜年数(十六世纪开始)。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温暖冬季是1550—1600年和1720—1830年间。寒冷冬季是在1470—1520年、1620—1720年和1840—1890年间。以世纪来分,则以十七世纪最冷,十九世纪次之。

这个结果与日本诹访湖(北纬36°,东经138°)的结冰日数相比较,是近乎一致的。只是日本严冬开始和结束的年代,比中国提早四分之一世纪。

上面谈到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冬季是相对寒冷的,最冷的是十七世纪,特别是公元1650—1700年间。例如,江西的桔园和柑园在公元1654年和1676年两次寒潮中,完全毁灭了。在这五十年期间,太湖、汉江和淮河均结冰四次,洞庭湖也结冰二次。我国热带地区,冰雪也极频繁。湖北沙市在1608—1617年记载有过桃、杏、丁香、海棠等开花日期,与今日武昌相比,要迟七天到十天。1653—1655年间北京物候记载与现在相比,也要差迟一、二星期。并且根据当时旅行记录,1653年11月18日天津运河已冰冻,不能通航,只得乘车到北京;1656年返程时,北京运河是3月5日解冻的。因此可以估计当时封冻期为一百零七天,而目前冰冻期只有五十六天。从物候的迟早可以估算北京在十七世纪中叶冬季要比现在冷2℃左右。仪器观测时期

清代(公元1644—1910年)北京、南京、杭州和苏州有过雨日的记载,根据秋季初次降雪到春节末次降雪的平均日期,得出结论是,1801—1850年间比其前的1751—1800年间和其后的1851—1900年间为温暖。这与上节资料是相符合的。

根据上海气温的趋势,十九世纪最后二十五年气候寒冷,1897年左右冬季温度达到平均值,随后在平均值以上约十四年。约在1910—1928年,温度又逐渐下降到平均值以下。然后升高,1945—1950年超出平均值0.6℃。此后,温度逐渐降低,1960年回到平均值。在这期间,天津的冬季温度趋势,也与上海类似,但顶峰和底点比上海早几年到来,幅度也较大;而香港的曲线波动顶峰和底点则比上海迟滞,幅度也较小。上海八十多年的气候变幅,在0.5—1℃上下摆动。这种摆动直接影响植物和动物的生产,间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以及影响农业操作和农业生产。

中国近八十年以来的温度变迁,已使天山雪线和冰川进退受到了影响。根据中国科学院冰川队的调查,证明在1910—1960的五十年间,由于气温升高了,天山雪线上升四十至五十米,西部冰川舌后退五百至一千米。东部天山冰川舌后退二百至四百米。同时,森林上限也升高一点。因为发现有新鲜的冰川堆积物,无论是在风化程度还是在土壤、植被发展方面,都明显地区别于古老的冰川堆积,所以可以认为现在覆盖在天山高峰的冰川是历史时代(即1100—1900年寒冷期)的产物,而不是第四纪冰川期的残余。

本文可导致下列初步性结论:

(一)在我国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原始氏族时代的仰韶文化到奴隶社会的安阳殷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一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

(二)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其最低温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摆动的范围为1°—2℃。

(三)在每一个四百至八百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温度升降范围是0.5°—1℃。

(四)上述循环中,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播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同时也有从北向南传播的趋势。

我们把公元三世纪以来欧洲温度升降与中国的作一对比,发现两地温度波澜起伏是有联系的。在同一波澜起伏中,欧洲的波动往往落在中国之后。由于一地的雪线升降与温度有一定关系,将我们的结果与挪威的雪线高低相比,大体也是一致的,但有先后参差之别。只是公元前400年(战国时代),挪威出现过一个中国所没有的寒冷时期。

最近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物理研究所在格陵兰岛上的冰川块中,以○的18次方的放射性同位素方法,研究结冰时的气温。一千七百年来格陵兰气温的升降与本文结果是一致的。此外,三千年前中国有一个寒冷时期,在格陵兰有○的18次方方法也得出了同样的反映。

本文主要是用物候方法来揣测古气候的变迁。物候是最古老的一种气候标志,用○的18次方和○的16次方的比例来测定古代冰和水的古气温是近代的方法,而两种途径得出的结果竟能大体符合,这也证明了用古史书所载物候材料来做古气候研究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我们若能掌握过去气候变动的规律,则对于将来气候的长期预报必能有所补益。我们若能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古代物候、考古资料,从古代气候研究中作出周期性的长期预报,是可以得出结果的。

就是历史气候啦!

简介

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尚无仪器观测的历史时期的气候。其时间上限并无定论。通常,中国概指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以来的气候,其他国家指的是公元前4000年埃及文化出现以来的气候。20世纪以来这方面的研究逐步展开,欧洲、日本学者作过许多探索,尤其以英国C.E.P.布鲁克斯最有成绩。中国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为竺可桢所开创。

2世界历史气候变迁

自公元前4000年以来,世界范围的气候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的变迁。通过对文化发展较早或所获得的气候变迁证据较明显的地区,如埃及尼罗河流域、欧洲和北极等地区的历史资料的分析,可将世界历史气候变迁分为下述几个时期:①大西洋期(公元前4050~前2650)。亦称气候适宜期。温暖多雨,平均气温比现代高2.5℃,尼罗河洪水位比现代高12~20米,热带半雨区雨量约为现代的3倍。②亚北方早期(公元前2650~前2050)。气候转寒,以北极海的不冻水面结冰为标志,海平面低于现代约 4米。③亚北方中期(公元前2050~前1500)。气候转暖,但次于大西洋期。④亚北方晚期(公元前1500~前750)。寒冷而干燥,北欧连续出现严寒,尼罗河水位下降。⑤希腊时代(公元前750~前150)。暖而湿润,北欧转暖,出现山毛榉林,南欧也较暖和,黑海水位比现代高 3米。⑥罗马时代(公元前150~公元350)。凉而干,山岳冰川一度扩展,塔里木盆地边缘和古丝绸之路沿线有丰富的井泉灌溉,出现许多繁荣的城镇。⑦罗马时代后期(350~700)。暖而干,北欧长期干暖,美国西南部干旱,导致河流干涸,黑海水位比现代低3米,古丝绸之路因干旱而衰落,热带多雨潮湿。⑧8世纪(600~800)。西北欧转冷,热带降雨减少。⑨次气候适宜期(800~1200) 。为近2000年最温暖的时期。西北欧风暴减少,暖而干,墨西哥热而湿,尼罗河由于热带多雨而流量大增,落基山南部的雪线比现代约高366米,北极流冰的边界远比现代偏北。大约在公元900年,爱斯基摩人在极地定居。⑩中世纪寒冷期(1200~1450)。西北欧冷而湿,出现严酷的寒冬,里海水面上升32米,美洲冷而干,温度低于多年平均值,尼罗河洪水水位低于平均值。?中世纪温暖期(1450~1550)。出现世界性的海平面升高,赤道雨量丰富。小冰期(1550~1890)。气候转冷,极冰强烈扩展,山地冰川推进,高山雪线下降,世界大部分地区陆上、海上的冰雪达到自上次冰期结束以来的最大值。17世纪的气候最为恶劣,欧洲严冬次数和严寒程度都大为增加,潮湿、低温的夏天造成作物歉收。中国也是一个严冬频繁的时期。

上述的⑤、⑥、⑦和⑧又合称亚大西洋期。

3中国历史气候变迁

由各种自然演变遗留的印记来获取历史时期的气候信息是古气候研究的有效途径。这样取得的测量记录经过合理的解释,可以用来表示温度、降水等气候要素的变化,被称为代用气候记录,不过需要有充足的科学根据才能认定这些测量值究竟代表何种气候要素。历史文献记载也是一种代用气候记录。中国历史文献记载的时间可以准确到年,甚至到月、日,与其他的需要通过实验室技术测定年代的代用资料相比,它的年代认定清楚,这一优点可以有效地用于对其他代用气候记录的年代校订。中国在历史文献资料上拥有各国无可比拟的优势。

根据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材料等的分析,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世界历史气候变迁的趋势大致相似。

近5000年的气候变迁。由于温度的变迁微小, 虽摄氏一度之差, 亦可精密量出, 在冬春季节即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而且冬季温度因受北面西伯利亚高气压的控制, 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温度升降比较统一, 所以自竺可桢开始,以后的科学家大多以冬季温度的升降作为我国气候变动的唯一指标。根据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可知:近5000年中的前2000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安阳殷墟时代)是一个温暖的时期,大部分时间的1月份温度比现今高3~5℃,这个时期的温度波动情形还不很清楚,但已发现在距今4000年左右,气候曾一度转寒。近5000年中的后3000年内有一系列的冷暖波动,年平均气温波动幅度为2~3℃,有4次明显的寒冷期,分别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殷末周初)、公元400年前后(六朝)、公元1200年前后(南宋)和公元1700年前后(明末清初),在这4个时期之间的秦汉、隋唐和元代分别为温暖时期。5000年间最温暖的时期(殷墟时代),黄河流域绿竹繁茂,野象、犀牛出没于林莽之间,年平均温度比现今约高2℃左右。最冷时期如宋朝和明末,凛冽寒冬屡现,太湖、洞庭湖和鄱阳湖多次封冻,热带地区冰雪频繁,江南柑橘和福建荔枝历遭冻毁,年平均气温比现今约低 1℃多。纵观整个5000年的馒温变化,总趋势是逐渐变冷的(见图)。

历史气候

一些野生动物栖息界限的南移,也反映了这种温度变化的趋势。例如:以公元前5000~前4000年间到公元前500年,喜暖的野象群活动北界在中国可达黄河中下游;公元前500年至公元11世纪,野象群活动北界退缩到淮河-秦岭一线,相当于现代亚热带的北界;11~19世纪前期,野象的活动已仅限于南岭以南;19世纪中叶以后,野象群活动在中国只限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森林。其间比较大的变化发生在11世纪前后,这与用其他方法指出的气候变冷转折期大致是一致的。

近500年的气候变迁。近500年历史材料最为丰富,根据对正史、方志、类书等史料中冷暖记载的分析,近500年间存在 3次明显的冷暖交替过程。大致说来,3次寒冷时段分别出现在公元1470~1520年、1620~1720年、1840~1890年;3次温暖时段分别为1550~1620年、1770~1830年、1900~1950年。一些研究还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了第 4次寒冷时段(见现代气候变化)。对物候材料、果树冻害和水稻种植记录的分析结论也与此相符。在上述的冷暖时段中,还有更次一级尺度的波动。总的说来,近500年间气温波动振幅约为1.8~2.0℃,其中最冷10年的平均冬温比现今低1℃多。

根据史料中有关旱涝的记载推断干湿状况,发现干湿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大致说来,16~17世纪是近500年来比较干旱的时期,18~19世纪则比较湿润,20世纪以来又趋向干旱。

中国研究历史气候的发展阶段

我国是气候史料最丰富的国家。我国历史气候研究是由竺可桢开创,一直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到80年代,已经历过两个发展阶段。

70年代初及以前是开创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学者是竺可桢等老一辈科学家。竺可桢积50多年的工作,广泛地搜集、考证和引用我国气候史料,成功的描述出我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轮廓。其中,《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集多年研究之大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

这一时期工作地主要特点在于这些成果是科学家个人多年辛勤工作的结果,故在广度上、深度上都是有限的。大量工作主要依据典型气候事例的比较,对全国范围的覆盖度不大,也缺乏连续气候序列求出的统计规律性。因而所得出的气候变化的轮廓是粗略的,尚需不断订正和充实。但无可否认的是在这一时期已经奠定我国历史气候研究的基础,并已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历史气候

70至80年代是气候史料信息化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是从全国性协作开始的。由于全国气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整编了500多年来覆盖全国的地方志中的系统性气候史料,参照其他史料,完成了几乎全国范围内的120个逐年旱涝等级的长达500多年的序列。在此基础上绘制的《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是这个阶段的代表性成果。这是当前国内外年代最长的气候序列图集,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成为研究各种自然史的一本基础性资料。此外,各地气象、水文、文史单位也进行了大量当地气候序列的整编。这一阶段的工作使我国历史气候研究有了更完善与全面的资料整编,得以做出许多定量分析的结果,其中也包括一些外国科学家应用上述系列的研究成果。

4研究方法

利用历史资料(考古发掘物和历史文献等)中关于气候的证据,分析过去的气候状况,重建历史气候序列,绘制历史气候图,并且研究历史气候的变化,为气候预测提供依据。

考古发掘物如动物遗骸、江河湖海的水位遗迹或人工刻记、古木、植物孢粉、冰川遗迹等都可提供历史气候的信息。例如:中国由安阳殷墟(约公元前1300~前1100年殷代故都遗址)发掘的大量亚热带动物(獏、水獐、竹鼠等)的遗骸,而推知当时黄河流域气候比现今温暖潮湿;由四川涪陵长江岸边的白鹤梁石鱼水标和枯水题刻记载的自公元764年以来长江 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可推知长江上游流域降水状况的变化;从古墓葬、古建筑和考古发掘物所得的古木,可借助于年轮气候学的分析方法来推断古代的气候。

历史文献如官方史书、宫廷档案、方志、农书、类书、宗教案卷、航海日志、私人日记及文学作品中有着关于水旱、晴雨、冷暖以及风、雨、雪、霜、雹等的浩繁记载,系统地搜集、辑录和鉴定这些材料,可编制各类气候年表,也可将年表转换成定量的气候参数序列,如干湿指数、冷暖指数、旱涝等级、寒冻频率和冰冻次数等,以供分析气候变迁的规律。

此外,一些物候记录,如每年植物开花日期、作物收获日期等,通过同现代的物候记录对比,也可用来分析当时的气候变化。

关于“竺可桢是怎么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东南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nflianfa.com/cshi/202501-8452.html

(126)

文章推荐

  • steam白金版和普通版的区别

    网上科普有关“steam白金版和普通版的区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steam白金版和普通版的区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什么是白金版游戏?与普通游戏有区别吗?1、内容不同。普通版包含完整的故事模式(线下模式)和在线模式。豪华版除了

    2025年01月05日
    196
  • 班级公约手抄报五年级一等奖

    网上科普有关“班级公约手抄报五年级一等奖”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班级公约手抄报五年级一等奖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每一天早晨按时到校,能主动读书,不讲废话。2、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用心发言,但不随便插嘴。3、独立按时完成作

    2025年01月18日
    170
  • 一年级最最最最简单的安全手抄报 简单的安全手抄报

    网上科普有关“一年级最最最最简单的安全手抄报简单的安全手抄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一年级最最最最简单的安全手抄报简单的安全手抄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小学生消防安全手抄报一年级手抄报一年级1班交通安全主题手抄报消防安全记心中

    2025年01月22日
    225
  • 玩家实测“怎样看出微乐麻将有没有挂”其实确实有挂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游戏挂热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一、什么是游戏挂?1.打开手机桌面微信APP,进入微信主页。2.下拉微信主页,找到四川麻将小程序。注意:没有小程序利用的,可在上方搜索小程序。3.点击进入四川麻将小程序,选择右上角商城,点击打开。4.选择道

    2025年01月27日
    28
  • 玩家实测“逍遥游拼三张有没有挂”其实确实有挂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游戏挂热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一、什么是游戏挂?1.打开手机桌面微信APP,进入微信主页。2.下拉微信主页,找到四川麻将小程序。注意:没有小程序利用的,可在上方搜索小程序。3.点击进入四川麻将小程序,选择右上角商城,点击打开。4.选择道

    2025年01月30日
    21
  • 5分钟教程“手机麻将必赢神器免费下载”其实确实有挂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游戏挂热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一、什么是游戏挂?1.打开手机桌面微信APP,进入微信主页。2.下拉微信主页,找到四川麻将小程序。注意:没有小程序利用的,可在上方搜索小程序。3.点击进入四川麻将小程序,选择右上角商城,点击打开。4.选择道

    2025年02月02日
    27
  • 5分钟教程“手机跑得快记牌器下载”其实确实有挂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游戏挂热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一、什么是游戏挂?1.打开手机桌面微信APP,进入微信主页。2.下拉微信主页,找到四川麻将小程序。注意:没有小程序利用的,可在上方搜索小程序。3.点击进入四川麻将小程序,选择右上角商城,点击打开。4.选择道

    2025年02月08日
    20
  • 3分钟教你科普“新众乐有开挂吗!其实确实有挂

    3分钟教你科普“新众乐有开挂吗!其实确实有挂网上科普有关“3分钟教你科普“新众乐有开挂吗!其实确实有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3分钟教你科普“新众乐有开挂吗!其实确实有挂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您好,3分钟教你科

    2025年03月02日
    16
  • 推荐一款“微乐跑得快怎么玩”确实真的有挂

    推荐一款“微乐跑得快怎么玩”确实真的有挂网上科普有关“推荐一款“微乐跑得快怎么玩”确实真的有挂”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推荐一款“微乐跑得快怎么玩”确实真的有挂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您好,推荐一款“微乐跑得快怎么

    2025年03月08日
    15
  • 给玩家盘点十款!万能透视看牌器软件下载”(详细开挂教程)

    给玩家盘点十款!万能透视看牌器软件下载”(详细开挂教程)网上科普有关“给玩家盘点十款!万能透视看牌器软件下载”(详细开挂教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给玩家盘点十款!万能透视看牌器软件下载”(详细开挂教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

    2025年03月08日
    15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admin
    admin 2025年01月19日

    我是东南号的签约作者“admin”!

  • admin
    admin 2025年01月19日

    希望本篇文章《竺可桢是怎么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能对你有所帮助!

  • admin
    admin 2025年01月19日

    本站[东南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admin
    admin 2025年01月19日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竺可桢是怎么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竺可桢是怎么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

    联系我们

    邮件:东南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