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三单元”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三单元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知识不象春天的花和秋天的果,举手就可以摘下来。获得知识的钥匙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奋。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 八年级 上册知识点第三单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1
第9课《三峡》
1.文学常识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 文章 思想内容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重点字词
字音:
阙处( quē ) 襄陵(xiāng) 绝巘(yǎn) 属引(zhǔ) 沿溯(sù)
飞漱(shù) 御风(yù)猿鸣(yuán) 曦月(xī) 素湍(tuān)
长啸(xiào) 郦道元(lì) 林寒涧(jiàn)肃 重岩叠嶂(zhàng)
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
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
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
沿溯阻绝(动词,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
衷转久绝(动词,消失)
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特殊句式:
省略句:
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4.重点问题
(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2)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
探究1: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探究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探究3: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 总结 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2
第10课《短文两篇》
1.文学常识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等。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 散文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2.文章思想内容
《答谢中书书》: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3.重点字词
字音: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 未寝(qǐn )
相与(yǔ) 遂(suì)藻(zǎo) 荇(xìng)
竹柏(bǎi) 猿(yuán)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
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 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一词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
特殊句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4.重点问题
(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 山水画 。
(2)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闲人”并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政治上虽有远大抱负,但却被一贬再贬,是一个被贬的闲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3
第11课《与朱元思书》
1.文学常识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吴均长于描写山水景物,风格峻拔清新,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由远及近地着力描绘了富春江的水光山色,抒发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感。
3.重点字词
字音:
缥碧(piǎo) 急湍(tuān)轩邈(xuān miǎo)
泠泠(líng) 嘤嘤(yīng)
鸢飞(yuān)戾天(lì) 经纶(lún)
窥谷(kuī)
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通“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窥谷忘反(通“返”,返回)
古今异义:
一百许里(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 今义:应允,或者,可能。)
鸢飞戾天者(古义:至,到达。 今义:罪过,乖张。)
经纶世务者(古义:筹划,治理。 今义: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一词多义:
猿则百叫无绝(动词,穷尽、断绝)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负势竞上(动词,向上生长)
横柯上蔽(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直视无碍(形容词,一直)
争高直指(形容词,笔直)
一百许里(数词,指十个十)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极言其多。这里指不停地,相当于副词。)
直视无碍(副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副词,不)
词类活用:
负势竞上(名词做动词,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形容词做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任意东西(名词做动词,向东或向西)
风烟俱净(形容词做动词,消净,散净)
横柯上蔽(方位名词做状语,在上面)
猛浪若奔(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特殊句式:
省略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省略主语“小船”)
急湍甚箭(省略介词“于”,应为“急湍甚于箭”)
倒装句:
鸢飞戾天者(后置定语,应为“飞戾天之鸢者”)
4.重点问题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八年级上册知识点4
第12课《唐诗五首》
1.文学常识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
王绩,字无功,号东镐子,唐代诗人。
崔颢,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 ”“诗魔”。
2.文章思想内容
《野望》: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黄鹤楼》: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 传说 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3.重点问题
(1)《野望》中尾联运用 典故 有何表达作用?
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2)《黄鹤楼》中诗歌运用典故有何作用?
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乘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飘渺的感觉,其实苍莽,为黄鹤楼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3)《使至塞上》中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这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直”字和“圆”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5)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诗人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6)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这句话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热情地赞美了具有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从而体现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
4.理解性默写
(郦道元)
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 句子 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使我们想到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1、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山水相映之美)
3、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7、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 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与朱元思书(吴均)
1、文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2、文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文中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深、水清、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文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文中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野望(王绩)
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 心情的句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崔颢)
1、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2、崔颢用对偶的描写在黄鹤楼上所见之景的句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唐代诗人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使至塞上(王维)
1、《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
6、由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句子是:长烟落日孤城闭。
7、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
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动物)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植物)的优美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通过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运用拟人,化静为动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7、写出诗人观景的处所,写出初春湖面水天相接美景的句子是: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三单元相关文章: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与学习方法技巧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 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汇总
★ 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人教版
★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内容
★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整理
★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2020
★ 初中语文知识点八年级上
★ 初中语文知识点八年级上册
《北京东路的日子》是南京外国语学校2010届高三(6)班学生自编自演的原创毕业歌。该毕业歌的视频于2010年6月下旬在网络发布,迅速走红。2013年5月份被网络歌手qv小志翻唱并上传QQ音乐,取名为《初中时候的日子》,伤感的演绎,再一次把歌曲调起了热度。
歌曲原唱: 刘千楚,
徐逸昊,
鲁天舒,
姜玮珉,
胡梦原,
张鎏依,
梁竞元
背后的故事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最后的最后,渴望变成天使;歌谣的歌谣,藏着童话的影子;孩子的孩子,该要飞往哪去……”
MV以联唱方式开场,十几位风华正茂的男女少年头戴耳麦轮番亮相,明星味十足。很难相信,那低沉高亢不一却同样打动人心的歌声,是来自一群终日与外语打交道的十七八岁高三生。
“ 谨以此歌献给我们亲爱的高中,亲爱的老师们和高三(6)班全体同学”
——大多数人挥别高中时,除了不舍的眼泪、日记本里的感慨再无其它,看到一群“当年的自己”能用一首歌当做青春的记忆与回响,这本身已让过来人们足感唏嘘。90后女孩的细腻柔情跃然眼前,那早已淡然却无比熟悉的感觉,在我们这些80后甚至70后听者的心底,油然而生。
所以并不奇怪,会有成千上万的网友为之叫好、流泪、转载并在过往的记忆被唤起后,留下这样或那样的心声与文字。“今年是我高中毕业整10年的日子。10年是那么的长,可是记忆犹新,好难忘那些曾经美好单纯的岁月,那些真挚的友谊和同学情怀。”网友“味儿淡淡”给MV的作者留言时说。
“也或许谁都忘记谁的名字,但记得北京东路的日子。”
写歌的女孩:我很伤感,一边写一边流泪
词曲作者汪源。这个刚满18周岁的女孩,正在上海办理出国留学签证,“再过两个月,我就要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书了”。言语里,汪源难掩兴奋。她从初中时就喜欢用写歌的方式记录日常生活点滴。她的声乐知识全凭自学,从没接受过正规训练,“几年下来写了上百首歌了,有感觉的时候对作品很满意,写得不好也无所谓,反正也只打算留给自己回味”。很显然,这首《北京东路的日子》就属于“有感觉”的那一类。和高中生活说再见的日子就要来了。“很伤感,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来纪念自己即将告别的高中。”于是用一个上午的时间,汪源写成了这首歌,一边写一边流泪。
2010年6月17日,在经过短短一天的练习后,汪源叫上了班里另外11个“唱将”级同学,共同到录音棚里将《北京东路的日子》录成MV。而记者一直莫名其妙的“学乐先”是某个主要面向中学生做广告送赠品的学习机;在MV歌词里有些突兀的“表示”和“各种”是他们班非常流行的口头禅;原来,“乌龟大师”是在说可爱可亲的地理老师,而“方丈”则是他们敬爱的班主任刘洪雷……
值得一提的是,唱歌的12个南外学生当中,有4人已被保送到国内名牌高校,包括汪源在内的7人收到国外大学录取通知书,唯一参加高考的刚刚获知在艺术类考生中获全省第二……
“也或许谁都忘记谁的名字,但记得北京东路的日子。”
汪源深信不疑,即便是当他们老得已经不再记得彼此熟悉的面容,只要听起这首歌,一定还能跟着旋律轻轻哼唱。
“表示从一楼到四楼的距离,原来只有三年”
“方丈”班主任:把这首毕业之歌永远珍藏
汪源也许并不知道,那位被她写进歌词的“方丈”、班主任刘洪雷,在第一次看到MV时,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刘洪雷这样描述在网上“巧遇”《北京东路的日子》时的情形。“我是在一个学生博客里听到这首歌的,当时就猜到是汪源写的。”作为汪源从高一到高三的班主任,刘洪雷对这个18岁女孩在歌中表露出的才情毫不惊奇,“能歌善舞、情感充沛、文笔细腻,她一直如此”。
已在南外校园里任教16年的刘洪雷,太能理解那种学 生对学校、对高中生活的眷念与不舍了。“说实话我对歌词里很多细节是有共鸣的。一楼到四楼,是高一到高三的课室分布;季风、洋流是地理名词,因为我们高三(6)班是文科班里唯一的地理班;新视野是南外的一门英语课程……当然,还有‘方丈’,因为一直留短发,他们就把这个外号赐给我了。”
刘洪雷说,他打算在征得汪源他们的同意后,把这首MV作为高三(6)班的毕业之歌。“作为老师,我很乐意把这首歌视做学生们在毕业时留给我的一份珍贵礼物,永远珍藏。”
歌词:
开始的开始 我们都是孩子
最后的最后 渴望变成天使
歌谣的歌谣 藏着童话的影子
孩子的孩子
该要飞往哪去
(刘千楚)
开始的开始 我们都是孩子
(徐逸昊)
南京外国语学校2010届高三(6)班
最后的最后 渴望变成天使
(鲁天舒)
歌谣的歌谣 藏着童话的影子
(姜玮珉)
孩子的孩子 该要飞往哪去
(胡梦原)
当某天 你若听见
有人在说,那些奇怪的语言
(张鎏依)
当某天 你若看见
满街的本子还是学乐先
(梁竞元)
当某天 再唱着
这首歌会是在哪一个角落
(游彧涵)
当某天 再踏进
这校园会是哪片落叶 掉进回忆的流年
(鲁天舒 胡梦原)
表示从一楼到四楼的距离 原
关于“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三单元”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东南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nflianfa.com/cshi/202501-890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东南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三单元》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东南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三单元”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语文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三单元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