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发现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发现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作为地球的两极,北极和南极终年都被冰雪覆盖。但在温暖的季节,地球的极地也不完全是白茫茫一片。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明显,极地环境变得岌岌可危。
科学家研究了过去70年来南极本地开花植物的分布,结果发现,南极正在迅速变绿。过去10年里,南极植物覆盖面积的增加超过了过去50年的总和。毫无疑问,全球变暖正在深深地影响着南极。
先前科学家认为,南极那么冷,不会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然而,现实要比想象中糟糕很多。在过去30年里,南极洲变暖的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区的3倍。从2002年至2020年间,南极洲每年平均流失1490亿吨的冰。
白色的冰雪可以有效反射太阳光,减少地面的热量吸收。当南极的冰雪覆盖面积减少后,地面就会吸收更多的热量,导致气温变得更高,这反过来又加速冰雪融化,进一步引发气温升高,所以南极变暖很严重。
而在地球的另一极,北极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那里变暖的幅度是其他地区的2倍。北极地区也有不少陆地和永冻土,那里潜伏着各种史前生物,它们将会随着全球变暖而重见天日。这就犹如潘多拉魔盒被打开,绝非什么好事。
早在人类之前,就有动物迁徙到北极圈内生活,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身披长毛的猛犸象,还有灰狼。但在大约11.5万年前,地球进入了末次冰期,北半球的很大一部分都被冰川覆盖,一直到1.17万年前才结束。
包括史前大型哺乳动物在内的很多生物走向灭绝,它们的遗体就这样被冰封在北极。但随着北极不断变暖,永冻土逐渐融化,越来越多的史前生物尸体被发现。
在融化的永冻土中,科学家发现了来自5.7万年前的幼狼尸体、4.2万年前的猛犸象幼崽尸体、2.8万年前的洞狮尸体。由于长期处于低温中,这些尸体保存完好,皮毛覆盖全身,就像刚被冰冻一样。
这些史前动物遗体的出土,让科学家有机会深入了解它们过去的生存情况,它们如何演化,又是如何灭绝。从骨头和软组织中,科学家可以提取出较为完整的DNA。未来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甚至有望复活那些已灭绝的史前动物。
但另一方面,永冻土中还藏着危险的东西,它们也会随着全球变暖而被释放出来。在低温环境中,一些细菌和病毒,甚至是动物,并不会死亡,而是进入“隐生”状态。等到气温升高,它们又能再次苏醒。
科学家曾在北极永冻土中挖出了蛭形轮虫,这是一种毫米长的迷你动物。令人惊奇的是,这些迷你动物并没有被冻死,经过解冻之后,沉睡2.4万年的蛭形轮虫又再次复苏。
在北极永冻土中,科学家还发现了隐生的史前病毒,比如3万年前的阔口罐病毒,它们经过解冻之后又恢复活性。这些未知的病毒重现天日后,科学家担心它们会威胁到目前的动物,甚至是人类。
除了面对未知病毒和细菌带来的风险之外,人类可能还要面临那些可以危害人类的已知病毒和细菌卷土重来。2016年,西伯利亚出现了致命的炭疽热,这与永冻土融化有关,一具感染炭疽杆菌的驯鹿尸体重见天日,休眠的炭疽杆菌复苏,它们又能继续感染人和动物。
此外,永冻土融化还会带来自非生物的威胁。在永冻土中,存在着核爆炸产生具有放射性的沉降物、汞(水银)、砷、甲烷。这些东西要是大量释放出来,对现有的生态系统无疑会产生巨大的威胁。
据估计,北极永冻土中的汞储量是地球其他地方总量的两倍。若是这种剧毒的金属大量释放出来,将会严重威胁包括人类在内各种生物的 健康 。汞一旦被生物摄入体内,就会不断积累,并随着食物链向上进一步富集。
科学家估计,北极永冻土中以甲烷形式封存的碳不少于1.4万亿吨。随着全球变暖,北极永冻土正在加速释放甲烷。2013年,西伯利亚永冻土释放了1700万吨的甲烷,远高于2006年的380万吨。甲烷具有强烈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更强20倍。北极大量释放甲烷,无疑会进一步加快全球升温的步伐。
根据联合国IPCC最新的报告,如果全球变暖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未来将有一半的陆地物种可能会灭绝。由于全球变暖,全球每年将有更多的人死于热浪、极端天气、空气污染、蚊媒病。拯救地球的机会窗口正快速关闭,这是迄今发布关于气候变化所造成影响的最严重报告。
气候变化有哪些呢?
气候变化产生的连锁效应很多,高温,干旱,强降雨,强风暴等等在2020年体现得“淋淋尽致”,而同时科学家们发现在南北极地区,冰川之中存在了大规模人类未知的病毒,有些被“冰封”了上万年,而在气温上升之后大规模的冰川融化之后,就会释放出一些可能具有“毁灭性”的病毒。
同时2020年科学研究也说明了气温上升,永久冻土融化可能在加速这一过程的释放,所以如今我们应该警惕气候的变化。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从新发布的冰川变化,来说北极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从单方面说明,在说到病毒的问题。
自从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可以说是越来越强,所以导致全球变暖持续的发展,而产生的影响也就出现了。如今全世界的冰川都在加速融化,南北极地区产生的影响也更加的强。
在8月,根据新西兰科学报告指出,虽然全球变暖的趋势不断发展,应该科学研究团队发出警告,新西兰的冰川融化已经出现了“超负荷”的模式,融化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状态。
其中新西兰的南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的大约400年里,可能已经减少多达一半以上,也就是说已经出现了高达50%的冰川融化,这意味着未来新西兰可能会跟科学家们预测的那样彻底消失,这对全球人类来说都不是一个好消息,也就是坏消息。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个情况,似乎我们在2020年听到的消息都不太好,无论是气候变化,还是人类的影响,基本都是波及生命的影响。
北极升温,海冰创新低前面我们说的是新西兰冰川融化,新西兰冰川大量消融已经没有多少的挽救余地了,而对于南北极地区来说也是同样如此。在2020年以来,听到关于北极气候变化的也不少。
例如:北极38度高温,甲烷爆发,野火大规模燃烧等等,而北极的升温主要就是影响这些情况产生。根据NOAA发布的新数据指出,北极海冰也创下了新低,海冰最低覆盖率的时候已经是直逼2016年,成为了120年纪录之中的第二高。
所以北极海冰新低是在不断刷新记录,根据NOAA在8月发布的2019年海冰报告之中显示,在3月的时候,当北极海冰达到其年度最大程度时,第一年的薄冰占所有冰的77%,大家可以想下,只有23%是以前的厚冰,而对于这些薄冰来说很容易就导致融化,所以只有23%的冰才可能处于稳定的模式。
而在1980年代的时候,薄冰只占约为55%。由于更薄,更年轻的冰更容易在夏季融化,因此海冰年龄的这种变化导致最小冰范围的减小趋势。
所以说北极升温,只会导致海冰持续创下新低,可能2016年的最低数据都保不住了,这就是全球变暖的威胁。
北极升温还会带来什么影响?北极升温对地球的影响也不是一两天了,带来的影响肯定很多人也知道,除了导致大规模冰川融化,野火等等之外,还会继续产生的“连锁效应”。例如会导致海平面的上升,海平面上升的危机可以说更大。
无论是在2019年还是2020年,都相继报道出很多海平面较低的岛屿被淹没,例如日美,印尼等国都有,幸运的是这些岛屿没有人,不然只能面临迁徙。
所以北极升温导致海平面上升也是一个“间歇性”的影响。当然北极冰川融化之后,还会让我们地球失去“平衡效应”,因为地球的大气环流“北极”起到的作用也非常大。
所以当北极冰川全部融化结束之后,那么地球“大气环流”也可能出现异常,甚至不排除出现崩溃的情况,这都是相应的,而这些的影响相对来说人类还是可以进行维护的,但是有些可能就是没有办法的。
北极升温正在释放远古生物根据2020年《科学与通讯》杂志指出,随着北极气温的升高,永久冻土的融化也加剧了,导致一只具有46000年 历史 的雌性有角百灵“重现”地球,引发了大家对气候变化的担忧,同时在先前还发现了18000年名为“ Dogor”的小狗,50000年 历史 的山狮幼崽“ Spartak”和部分保存完整的猛犸象等等,这些具有上万年重现地球,不仅是我们需要注意北极气候的问题,还有就是它们所处在的永久冻土的一个大变化。
因为以前这些上万年的生物都是被“冰封”在地球的永久冻土,如今我们将它们缓慢地释放出来,肯定不是好事情,上面我们也看到了,具有50000年的生物都出现了,说明永久冻土已经“冰封不了”它们了,未来我们将可能看到更多的上万年生物出现。同时在这些上万年生物出现之后,还有一种人类最为担心的东西出现,那就是病毒,这个是如今全球人类最担心的。
因为科学家们发现,在冰川之中有大量的未知病毒出现,依照人类如今的技术来讲,可能一旦它们爆发我们是很难抵御的,因为大多数都是属于未知的,所以这也提醒了人类需要高度注意气候变化的严峻性。
不能再加强对地球的破坏了,不然最终给人类可能会因为气候的变化而带来生命上的危机,事实证明,气候的临界点可能已经出现。
温度孕育着病毒,地球上越高温的区域,病毒越疯狂。
1.热带-病毒的天堂
埃博拉、艾滋、登革热、疟疾、猿类泡沫病毒......这些臭名昭著的致命病毒,都从非洲发家,热带的气候、环境、低发展程度、低人类密度、高野生动物密度等等,都成为这些病毒疯狂发展的有利条件。
1980年,有一种疾病被悄无声息地消灭了。
它,叫猴痘。
6-16天潜伏期,病人会肿胀、头疼、背痛、肌肉酸疼。紧接着就是发烧,皮肤大范围皮疹,尤其是手掌和脚底。虽然致死率不到10%,但这个病毒有个很大的“倔强”,那就是不挑老弱病残,反而对年轻力壮群体有较高致死率。
尼日利亚2017年爆发的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疫情中,共查出172例猴痘疑似病例, 61例确诊病例。其中,四分之三的患者为男性,年龄在21-40岁之间。
在我们还没完全了解它运行机制的情况下,它就搞了出大的!
再回想1980宣布它被消灭?人类真是傲慢!
举这个例子,要表达的是,随着气候变暖,热带区域范围实际性地扩大,也自然会增加病毒的活跃度。
2.病毒在“移动”蚊子、啮齿类动物、蝙蝠等等,都是移动的病毒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步调,这些动物活动范围也随之扩大,迁徙的成本在降低。
21世纪初,研究员保罗·爱泼斯坦就预测,由于气候变化,蚊子传播的疾病可能蔓延。蚊子可携带许多疾病,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这些都使它们在传播疾病方面更有效率。
而实际上,寨卡病毒,就被证明了:一个变暖的世界可以有效扩大其感染范围。
3.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危险一触即发!说到气候变化,其实有一类区域,是最受影响的。
那就是:永久冻土! (结论来自《自然气候变化杂志》)
那些被封存于冰川和永冻土中的远古病毒, 可能已经被困在那里数千年之久 。
人类知道用冰冻的方式保存器官、精子、卵子等等。而病毒,在冻土中,也往往保存着活性,随时等待爆发。
截至目前,已经发现了大量复杂的巨型病毒,存在于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中。《生命科学杂志》的文章就显示,一种 3万年前的病毒 ,在2015年被发现的时候,还对人类有着极大的危害。
阿拉斯加冰原的尸体中曾发现完整的 西班牙流感病毒 !
19世纪90年代西伯利亚的人口中有近一半死于 天花 ,他们的尸体被埋在沿科拉马河的永久冻土层。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可能会带来《生化危机》般的恐惧感。
4.绝望闭环——变异&耐药!温度的缓慢上升,不仅仅让病毒逐步活跃,也让病毒有更大可能产生变异;而更多人感染,就可能有更大概率出现大范围耐药新毒株。
这是一个完美的、近乎绝望的闭环。
前几年,英国还悬赏巨资,希望找到新的超级抗生素,不得不说,这个行为很有防患于未然的先见之明。
于是,似乎我寥寥数言,已经描绘了这样一个绝望的未来:地下有病毒在等待复苏;热带有病毒跃跃欲试:雨林包围城市;成千上万的病毒在等待一波爆发,不知哪一种就可能全面击溃我们的医疗储备;耐药、变异、恐慌、经济崩溃。
气候变化,单在超级病毒这一个方面,就足以让人类不寒而栗!参考资料
ncbi.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in Africa in the 21st century
Charlene Laino.africa,the infectious continent.nbcnews
在地球上,北极可以说是一个隐藏人类很多未知秘密的地区,人类科学 探索 也相对较少,除了在冰融化上得到的数据比较多之外,其他可能都是偏少情况。根据《科学报告》杂志指出,在北极地区,科学家们发现了一波“致命病毒”的出现。
确定了!北极“致命病毒”或在爆发中,不可能发生却已发生了。该致命病毒对海狮,海豹,水獭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可能产生重大影响,而出现致命病毒后,也随着冰川融化的加剧,不断的蔓延到其他大洲区域,所以影响范围在进一步扩大,我们来看看什么情况。
根据科学报告指出,该致命病毒称为phocine distemper病毒(PDV,也称为phocine morbillivirus),在2002年的时候,就已经在北大西洋爆发了一次,杀死了数千只欧洲海豹,同时在美国阿拉斯加的北海獭中也被发现。
所以说,“致命病毒”在生物身上的蔓延已经形成。而根据科学研究人员表示,融化的海冰正在连接以前被冰隔开的海洋哺乳动物群,从而打开了“致命病毒”传播的途径。也就是说,冰川的融化将“致命病毒”给蔓延出来了。
这相当于是“致命病毒”的一个流传路径。而在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温度提升导致了北冰洋的海冰融化速度快于冬季的冰冻速度,所以说蔓延的速度也加强了。科学研究人员们称,病毒在移动,这个看来是已经确定了。
这个结果也是为期15年来进行的 探索 ,测量的最终说明。《科学报告》杂志指出,这也表明了海冰的彻底“重塑”为北极和亚北极海豹之间的接触,开辟了此前“不可能”的接触途径,这使得该病毒被引入北太平洋,不可能发生的已经发生了。
研究人员们在研究之中还发现,从2001年至2016年,从阿拉斯加东南部到俄罗斯,沿着阿留申群岛以及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博福特海,对包括北部海豹,斯特勒海狮和北部水獭在内的海洋哺乳动物进行了PDV的测量说明。
证明了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动物有可能携带长距离的传播的“致命病毒”,也就是这里说的“phocine distemper病毒”。并且科学家们从2003年开始在北太平洋地区发现了广泛的病毒感染和接触,并在2009年出现了第二个接触和感染高峰期,这些高峰与北极海冰面积减少相吻合,以确定了它的存在。
其中一位名叫“伊丽莎白·范沃尔默”研究这表示,随着海冰融化趋势的加强,这种病毒和其他病原体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洋哺乳动物之间传播的机会可能会越来越普遍。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生物逐步走向了面临“致命病毒”的威胁,如今暂时不清楚蔓延的程度有多大,也没说什么办法进行阻止。
从现有的科学调查数据来看,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算是已经有了,不清楚这种“致命病毒”会不会得到控制,科学报告也并没有指出,甚至让我们担心的是,会不会造成对已经公布之外的其他生物产生威胁,如果蔓延太强的话,只要有水的连接和动物的迁徙,那必然会传播得更加的广泛,所以需要多多注意下。
气候变化趋势与影响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迁。
地质学上的证据显示出在地球整个的自然历史中,至少有十分之九的时间是温暖气候所主宰的时代,如古生代早期,从寒武纪起,经奥陶纪、志留纪至泥盆纪,漫长的2.5亿年中;整个中生代至新生代的新第三纪的约2亿多年,气候都是以温暖为优势,当然其中肯定包含间隔着若干个短暂的寒冷时期(冰期)。
为冰期所中断的时期的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难以确认,但仅从对地层沉积物的研究上来看,似乎在前寒武纪(距今6亿年前)和石炭、二叠纪(距今3.5亿~2.25亿年)曾出现过大冰期。
在最近的一百万年中以寒冷气候为主导,即第四纪大冰期时期。北极地区的冰盖向中纬度地区大幅度扩张,最强盛的时候到达过北纬57度,某些地方冰盖的厚度达2千米。
大冰期中间隔着温暖的间冰期,冷暖的气候变迁引起冰川的消长进退,对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地貌研究表明,第四纪冰期分为四个冰期,为三个相对温暖的间冰期所分隔。冰期与间冰期相比较,中纬度地区的山地雪线升降幅度可超过1200米。
在我国北方第四纪沉积层所出土的化石中,代表寒冷气候和温暖气候的生物,前者如披毛犀、猛犸象、虎耳草和阴地蕨等,后者如梅氏犀、水牛、榆属、柳属等,证明了第四纪时期我国的气候变迁。
再如广泛分布于西北和华北的黄土沉积和其下的红土层,显示出温暖气候向寒冷干燥气候的变迁。当第四纪时,不仅我国的西部高山,而且中、东部的秦岭太白山、台湾玉山都分布有冰川。
大约1万年以前,气候转暖,冰川退缩,地球再次进入了温暖的间冰期。
人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大冰期以后,地球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在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前最为温暖,被认为是冰期以后的气候最适期。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高2~3米,北冰洋的冰在夏季可能全部融解;现在非洲的撒哈拉和中东的沙漠带,在当时气候要湿润得多。
在公元前900~公元前450年前,即所谓铁器时代的早期,欧洲的气候进入了冷湿时期,阿尔卑斯山的冰川显著扩张;从爱尔兰到德国的许多泥炭层剖面中显示出2500年前在这一广大地区分布着沼泽;北美洲落基山北纬50度以南所发现的现代冰川遗迹大多在这个时期形成。
此后,大致在公元1000~1200年,南、北半球的气候又处于适宜的温暖状态,也被称为“第二个气候最适期”。当时格陵兰岛南部的气温据推测比现在高4摄氏度左右。由于气候比较适宜,维金人在公元982年移民到格陵兰定居。
公元1430~1850年间,北半球的气候转冷,特别是在1650~1750年间,被称为“小冰期”。伴随着寒冷期气候而来的,是中纬度地带的湿润,雨量的增加使这一时期里海的水平面较之以前和以后几个世纪高出了5米以上。1850年以后,气候又出现增温的趋势。
随着近、现代科学观测的日趋完善,气候变迁的研究有了可靠的数据基础,其科学原理被逐渐揭示出来。
基于过去近百年来仪器观测数据,国际科学界认识到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过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表明,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表面温度不断上升,20世纪上升幅度为0.6℃±0.2℃;随着全球平均表面温度的上升,雪盖和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大气和海洋环流发生变化,气候变率增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北半球陆地中高纬度地区20世纪降水量极可能增加了5%~10%,20世纪下半叶严重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了2%~4%[6]。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已经给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重要影响。现有研究结果预测,未来50~100年全球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这种变化可能会对全球地质环境造成深远的影响,其影响可能是负面的或不利的。
(一)未来中国气候变化趋势
中国科学家对近100年和近50年中国的气候变化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有相当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别。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近100年来中国年地表平均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约为0.5~0.8℃,比全球同期平均值略强;从全国平均来看,近100年和近50年的降水量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出现了微弱增加趋势;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寒潮事件频数显著下降,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7]。
2007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等部委联合发布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系统总结了我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科研成果,评估了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观测事实及其影响,预测了21世纪的气候变化趋势。该报告预测,21世纪我国气候变化将呈现以下趋势[7]:
(1)气候变暖趋势不可避免。21世纪中国地表气温将继续上升,其中北方增温大于南方,冬春季增温大于夏秋季。气候模式模拟结果表明:与2000年比较,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增加1.1~2.1℃,2030年增加1.5~2.8℃,2050年增加2.3~3.3℃;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预计到2020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将增加2%~3%,到2050年可能增加5%~7%。降水日数在北方显著增加,南方变化大。
(2)气候变率增大。HadCM2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在CO21%增长率情景下,2020年、2050年和2080年增温最大的月份与最小月份之差分别可达到0.8℃、1.0℃和1.3℃;在CO20.5%增长率情景下,虽然极端值的差别没有1%情景下的差别那样明显,但是也可以明显看出季节之间增温的幅度增大。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地面气温增量的年较差也不断增大。与地面气温增量的季节变化类似,降水量变化的年较差也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大。
(3)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未来中国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出现变化。区域气候模式的预估结果表明,中国地区的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都将升高,但最低气温的升高更为明显,气温日较差将进一步减小。未来南方的大雨日数将显著增加,暴雨天气可能会增多。
(二)气候变化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过去半个多世纪中国地质环境变化是在自然驱动因素和人为驱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由于人类活动变化的剧烈性和持续性,地质环境变化更多地表现为人为驱动因素作用下的结果。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地质环境变化,往往为人类活动干扰所掩盖,为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刚刚起步,定量评估方法和结果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7]。根据未来中国气候变化趋势,可以推断出对地质环境的可能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雨日数与强降水事件的增加,可能会诱发更多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是由暴雨所诱发的。据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统计,暴雨所诱发的滑坡占所调查滑坡总数的90%,暴雨所诱发的崩塌占所调查崩塌总数的81%[8]。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频次与强降水事件呈正相关关系。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在2070年前后,中国南方地区在温室效应作用下,大雨日数将显著增加,特别是在东南地区的福建和江西西部,以及西南地区的贵州和四川、云南部分地区,未来暴雨发生的天气会增多(表5-1)。强降水事件增多的地区,多是突发性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所以,未来暴雨诱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在一些地区可能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表5-1 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的2070年中国各大区平均降水变化表单位:%
资料来源:据《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可能会导致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增加。模拟结果表明,未来50~100年,北方部分省份(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北等)多年平均径流深减少2%~4%,南方部分省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西、广东、云南等)增加24%,北方水资源短缺现状还将继续。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预估,未来20年中国夏季降水存在着由南涝北旱型向南旱北涝型转变的可能性。未来气候变率的增大和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可能对现有的水资源供给格局形成挑战,经济社会的水资源保障程度相应地受到影响。由于地下水时空分布具有相对广泛、均衡的特点,在降水与地表水变数增加的情况下,经济社会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可能会有所增加,开采地下水所诱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亦随之增加。2009年秋至2010年春西南地区长达5个多月的干旱灾害,证实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旱灾波及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西南5个省(区),旱情持续时间之长、受灾面积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为百年一遇。以云南省为例,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1月20日,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同期偏少了29%,为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同期最少降水量[9]。为解决旱灾造成的人畜饮水困难,各地启动了抗旱找水打井工作。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截至2010年6月,国土资源系统在云南、贵州、广西3省(区)的26个市(州)156个县(区),共完成2703眼,成井2348眼,累计日出水量36×104m3,解决了520万人饮水问题[10]。入汛以后,南方连续出现了8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广西大部、湖南南部、广东、福建、江西等地局部出现强暴雨,降水量比往年多5成以上。受长时间干旱和短时间多次强降雨的作用,广西、四川、江西等地出现了多个“天坑”[11]。中国地质调查局经过调查认为:这些“天坑”实际上是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岩溶区,因长期干旱、强降雨等气候因素和工程建设、地下水抽采等人为活动引发形成。
(3)受海平面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影响,海岸带地质环境恶化风险加大。中国沿海海平面近50年来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约为2.5mm/a[12]。据预测,未来气候变暖,入海河流水量的减少,将加重河口盐水入侵,海平原上升和入海河流泥沙量的减少,将加剧海岸侵蚀,黄河三角洲增长减缓,甚至衰退,海岸低地被淹的范围将可能增加[13]。海岸带是中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应对全球变化对地质环境造成的负效应,应及早未雨绸缪。
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发现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东南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nflianfa.com/cshi/202501-933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东南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气候变化的科学发现有哪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东南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发现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发现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