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英语词汇学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英语词汇学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英语词汇学是什么
英语词汇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选修课程,是培养和检验自学能力应考者词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语言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
主要内容
英语词汇学是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词汇为研究对象的课程。主要内容有词的基本知识,词的形态结构,词的构成方式,词的意义及语义关系,英语词汇的来源与发展,词义的变化,习语及词典知识。英语词汇学以传授英语词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任务,属于理论知识课。但是,其实践性很强,因为词汇本身是构成语言的具体材料,在传授理论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大量的词语例证。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自学应考者对英语词汇学具有比较系统,比较完整的知识,比较深入地了解英语词汇的现状及其历史演变过程,并能对现代英语词汇发展所出现的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提高词语的理解,释义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够较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
课程内容 Contents
以下是内容概要(主干),其实在每一章含内容具体介绍(枝节)
Chapter 1 Basic Concepts of Words and Vocabulary
Chapter 2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Vocabulary
Chapter 3 Word Formation I
Chapter 4 Word Formation II
Chapter 5 Word Meaning
Chapter 6 Sense Relations and Semantic Field
Chapter 7 Changes in Word Meaning
Chapter 8 Meaning and Context
Chapter 9 English Idioms
Chapter 10English Dictionaries
Sugegested Answers
Reference Books
英语词汇学术语英汉对照表
该书其他情况介绍
《英语词汇学》“English Lexicology"
作者:主编: 张潍友
组编: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资料来源:《英语词汇学》“English Lexicology" 主编:张潍友
求 关于言语社区和社会方言的关系的文章(高分)
Introduction: Read This First 致读者 ivChapter 1 The American Sound 美音 1Chapter 2 Psycholinguistics 心理语言学 10Chapter 3 General Pronunciation 一般发音 24Chapter 4 American Intonation 美音语调 35Chapter 5 Syllable Stress 音节重音 61Chapter 6 Complex Intonation 综合语调 66Chapter 7 Phrasing 断句 81Chapter 8 The Miracle Technique 神奇的技巧 85Chapter 9 Grammar in a Nutshell 语法概述 88Chapter 10 Reduced Sounds 弱读 97Chapter 11 Word Connections 词的连续 106Chapter 12 Cat? Caught? Cut? Cat, Caught和Cut的发音区别 118Chapter 13 Tee Aitch “Th”的发音 125Chapter 14 The American T 美音中的“T” 127Chapter 15 The American R 美音中的“R” 137Chapter 16 The El 美音中的“El” 144 Chapter 17 S or Z? 发S音还是Z音? 155Chapters 1–17 Review and Expansion 复习和扩展 161Chapter 18 More Reduced Sounds 更多的弱读音 181Chapter 19 “V” as in Victory “V”的发音 189Chapter 20 Tense and Lax Vowels 紧元音和松元音 193Chapter 21 The Ridge 牙槽骨 197Chapter 22 Grammar in a Bigger Nutshell 语法扩展 201Chapter 23 Practical Application 实际应用 206Chapter 24 Nasal Consonants 鼻辅音 209Chapter 25 Throaty Consonants 喉辅音 211Nationality Guide 汉语发音与美音的对比 216Answer Key 参考答案 226Teacher’s Guide 教师指导 229
语言学教程的主要内容
一.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语言学概论》是高年级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以语言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语言学的理论指导英语教学与研究。通过系统讲授,使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能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语言现象,解决语言学习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进行英汉对比,了解语言的历史演变及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揭示语言的共同规律。通过系统的语言学教学,使学生了解语言学研究的成果,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促进语言学习,为今后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工作或与语言有关的其它工作奠定语言学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Chapter 1. Introduction(2学时)
本章对语言学和语言进行了基本的定义。语言学通常被定义为对语言进行科学性研究的学科,它试图回答“语言是什么?”和“语言是如何工作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而语言则是“用于人类交际的、具有任意性的语音符号系统。”本章还探讨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和语言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区别,如:1)规定性与描写性(prescriptive vs. descriptive);2)共时性与历时性(synchronic vs. diachronic); 3)口语与书面语(speech and writing);4)语言与话语(langue and parole);5)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6)传统语法与现代语言学(traditional grammar and modern linguistics)。同时阐述了语言的识别特征(design features)。即:1)任意性(arbitrariness);2)能产性(productivity);3)双层性(duality);4)移位性(displacement);5)文化传承(cultural transmission)。通过学习,使学生对语言的本质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对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重点:1 掌握语言学和语言的基本定义。
2 了解语言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区别,如:1)规定性与描写性;2)共时性与历时性; 3)口语与书面语;4)语言与话语;5)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6)传统语法与现代语言学。
难点:掌握语言的识别特征。即:1)任意性;2)能产性;3)双层性;4)移位性;5)文化传承。
Chapter 2. Phonology(2学时)
本章主要论述了语音学(phonetics)和音位学(phonology)的定义及其一些基本概念。语音学是对语言的语音媒介的研究,它涉及所有出现在世界语言中的声音。而音位学虽然也涉及到语音,但其目的是发现一门语言中的语音是如何形成模式的,这些语音是如何在语言交际中用来传达意义的。通过学习本章,使学生掌握语音学与音位学的基本定义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了解语音学的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articulatory phonetics);听觉语音学(auditory phonetics);声学语音学位(acoustic phonetics);了解语音的正字表怔(orthographic representation)---严式和宽式标音(narrow and broad transcriptions);熟悉发音器官各部位,掌握英语元音、辅音分类及其发音要领;掌握音位学的基本概念和有关规则:音素(phone)、音位(phoneme)和音位变体allophone);音位对立(phonetic contrast)、互补分布(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和最小对立体(minimal pair);序列规则(sequential rules);同化规则(assimilation rule);省略规则(deletion rule);超切分特征(suprasegmental features)---重音(stress)、音调(tone)、语调(intonation)。
重点:1 掌握语音学与音位学的基本定义及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 了解语音学的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听觉语音学;声学语音学位。
3 了解发音器官各部位,掌握英语元音、辅音分类及其发音要领。
难点:1 音素、音位和音位变体。
2 音位对立、互补分布和最小对立体。
3 音位学中的一些规则。如:序列规则;同化规则;省略规则。
4 超切分特征---重音、音调、语调。
Chapter 3. Morphology(2学时)
本章首先将英语的词汇分为两类:开放性词类(open class)和封闭性词类(closed class)。开放性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封闭性词类包括连词、介词、冠词和代词。然后从意义的最小单位—-词素(morphemes)入手,探讨了自由词素(free morphemes)、粘着词素(bound morphemes)、派生词素(derivational morphemes)和屈折词素(inflectional morphemes),进而揭示了构词法的词素音位规则。本章还探讨了复合词(compounds)的构成规则和特征。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构词法的一般规律,不断扩大英语词汇量。
重点:1掌握单词的内部结构和构词法。
2 能分清自由词素、派生词素和屈折词素。
3 掌握复合词的构成规则。
难点:构词法的词素音位规则。
Chapter 4. Syntax(2学时)
句法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词是如何被组合成句子的,以及支配句子构成的规则。本章主要通过介绍英语中的一些最为常见的词的范畴(category),以及支配这些范畴组成更大的结构单位的简单规则,探讨句子的构成。主要内容有:短语范畴和短语结构规则;XP规则;X标杆理论;S规则;转换等;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和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的转换等。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句子的结构有清晰的了解,并能运用有关规则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如画句子结构树形图(tree structure))。
重点:掌握句法学的有关概念,如:短语范畴(phrase categories)和短语结构规则(PS rules);XP规则;X标杆理论;S规则;转换等。
难点: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的转换;句子结构树形图的画法。
Chapter 5. Semantic(4学时)
语义学是对意义(meaning)的研究。但什么是“意义”?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定义。本章首先阐述了有关意义研究的一些观点,如“命名论”(the naming theory)、“概念论”(the conceptualist view)、“语境论”(contextualism)、“行为主义论”( behaviorism),然后分别讨论了词汇意义和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最后介绍了意义分析的两种方法: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和述谓结构分析(predication analysis)。学习本章,要求学生在了
解“意义”的基础上,能对词汇意义和句子意义进行分析。
重点:1 了解有关意义研究的一些观点,如:命名论;概念论;语境论;行为主义论。
2 区分意义(sense)和指称(reference)二者的含义。
3 掌握主要的意义关系,如:同义现象;多义现象;同音异义;下义关系;反义现象。
难点:1 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如:X 与Y同义;X蕴含Y;X预设Y;X语义破格。
2 意义分析的两种方法:1)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
2)述谓结构分析(predication analysis)
Chapter 6. Pragmatics (4学时)
语用学也研究意义,和语义学不同的是,它将对意义的研究置于其语言使用的语境之中。因此,语境这个概念对于语用学来说至关重要。本章首先对语用学和语义学、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进行了区分,接着介绍了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s)以及Searle对言语行为的分类,最后阐述了会话原则。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语言交际中注意语境的作用,并学会推导会话含意。
重点:1 认识语境的重要性;区分语义学与语用学、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
2 掌握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locutionary act, illocutionary act, perlocutionary act)以及Searle对言语行为的分类。
难点:会话原则诸准则的违反及其会话含意的推导。
Chapter 7. Language Change(2学时)
本章主要论述了语言在音位、形态、句法、词汇、语义和语法等方面的变化,并探讨了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学习本章,要求学生对语言学习更加敏锐,特别是对新的词汇,要注意吸收和应用。
重点:1 了解语言在语音、形态、句法和词汇诸层面的变化。
2 掌握词义的变化:词义的扩大;意义的缩小;意义的转换。
3 熟知语言最近的发展趋势。
难点:探讨语言变化的诸多原因:科技发展;社会、政治变化;语法简化;记忆经济性;省力原理等。
Chapter 8. Language and Society (4学时)
本章内容主要涉及到社会语言学的范畴。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次领域,它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言的运用与语言使用者所在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本章首先介绍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如语言和社会的相关性;言语社区(speech community )和言语变体(speech variety)。接着论述了语言的变体(varieties)和标准方言(standard dialect),如:方言变体(dialectical varieties)、语域(register)和正式程度(degree of formality)。最后介绍了洋泾浜英语和克里奥耳语(Pidgin and Creole)、双语现象和双语(Bilingualism and diglossia)。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对社会语言学有所了解。
重点:1 了解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1) 语言和社会的相关性
2) 言语社区(speech community )和言语变体(speech variety)
3)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两种方法
2 熟悉语言的变体(varieties)和标准方言(standard dialect)
1) 方言变体(dialectal varieties):地域方言(regional dialect);社会方言(sociolect);语言与性别(language and gender);语言与年龄(language and age);个人语言(idiolect);种族方言(ethnic dialect)
2) 语域(register)
3) 正程度(degree of formality)
难点:1 洋泾浜英语和克里奥耳语(Pidgin and Creole)
2 双语现象和双语(Bilingualism and diglossia)
Chapter 9. Language and Culture (4学时)
本章主要阐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概述什么是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有关文化差异证据的展示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理论的论述,揭示语言与认知相关,认知和文化背景相关,从而强调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重点:1 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2 熟悉有关文化差异的语言证据
难点:1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理论的理解
2 跨文化交际的实施
Chapter 10. Language Acquisition(4学时)
语言习得是指儿童对其母语的习得。本章主要探讨了儿童语言习得的有关理论,如行为主义的语言习得观;语法天生主义者的语言习得观;互动主义者的语言习得观;临界期假说(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和学习环境。同时简要阐述了儿童语言发展的几个阶段,如音位(phonological)、词汇(vocabulary)、语法(grammatical)、语用(pragmatic)等的发展,以及儿童语言习得的非典型发展(atypical development)。
重点:1 熟悉儿童语言习得的有关理论
2 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因素以及儿童语言发展的几个阶段
难点:1 临界期假说(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和学习环境的理解和掌握
2 了解儿童语言习得的非典型发展(atypical development):听力受损hearing impairment);思维障碍(mental retardation);臆想症(autism);口吃(stuttering);失语症(aphasia);失读症(dyslexia)和书写困难症(dysgraphia)
Chapter 1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4学时)
第二语言习得(SLA)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独立的分支,主要是指一个人在习得母语之后是如何习得一门第二外语的系统研究。本章首先探讨了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联系,然后讨论了一些主要的习得概念和模式,如克拉申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介绍了有关二语习得的理论,如: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中介语(Interlanguage);本族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等,从而揭示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重点:1 了解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者在语言能力(language aptitude)、动机(motivation)、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个性(personality)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个体差异
2 第二语言学习的模式和输入假说理论(Input Hypothesis)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掌握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如:对比分析;错误分析;中介语等
Chapter 12. Language and Brain (2学时)
本章应用科技领域的新成就,探讨了语言学的两个分支---神经语言学(neurolinguistics)和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神经语言学是对大脑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研究。它通过探讨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大脑的方法和脑功能侧化(lateralization)的证据,阐述失语症(aphasia)的种类,即布罗卡失语症(Broca’s aphasia)和韦尼克失语症(Wernicke’s aphasia)。而心理语言学是对语言进行处理的研究。它涉及语言理解和产生的过程。本节主要介绍心理语言学家在探索思维中的语言表征和处理时所采用的一些方法、以及它和理论
语言学的相似之处,同时还介绍了列维特的语言产生模式(Levelt’s model of language production)。
重点:1 掌握神经语言学(neurolinguistics)和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的有关理论和应用
2 了解列维特的语言产生模式(Levelt’s model of language production)
难点:对失语症(aphasia)的理解。即对布罗卡失语症(Broca’s aphasia)和韦尼克失语症(Wernicke’s aphasia)的理解.
不管好不好就把分给我了把.都没人回答了.求你拉
语言迁移问题(chinese 2 english)
Chatpter 1 Invitations to Linguistics
Chapter 2 Speech Sounds
Chapter 3 Lexicon
Chapter 4 Syntax
Chapter 5 Meaning
Chapter 6 Language Processing in Mind
Chapter 7 Language,Culture and Society
Chapter 8 Language in Use
Chapter 9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hapter 10language and Computer
Chapter 11Linguistics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hapter 12Theories and Schools of Modern Linguistics
修订版<<语言学教程>>分为12个章节,它们分别是:
第一章 语言学导论
第二章 语音
第三章 词汇
第四章 句法
第五章 意义
第六章 语言的心理过程
第七章 语言,文化和社会
第八章 语言的使用
第九章 语言与文学
第十章 语言和计算机
第十一章 语言学和外语
第十二章 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流派
加入WTO对我国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素质。掌握一门乃至几门外语,才能使我们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据报道,我国进入WTO最需要的人才之一就是外语人才,尤其是既懂专业,又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作为素质教育基石的基础外语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高素质的外语人才的培养。进入90年代以来,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外语课程改革从理论上、实践上为外语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成效有目共睹。但总体上说,我国外语教学质量仍落后于形势发展:教师外语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较低,教学评价标准单一,教学技术和手段落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外语课程改革之经验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吸收。本文将全面探讨国外外语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动向,以求对我国新一轮的外语课程改革有所借鉴。
一、积极的语言教育政策
在国外,无论是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国家都十分重视语言教育政策,并把统一连贯的外语教育政策看作是外语课程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语言教育政策涉及到诸多方面,如经费的投入、语言地位、语种的选择和在课程中的比例等等。
1987年颁布的《国家语言政策》(National Policy on Languages简称NPL))是澳大利亚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语言教育政策。该政策的目的是促进澳大利亚向多元化社会发展,积极支持各种有创建性的语言教学。同时,它还帮助建立了澳大利亚国家语言机构这一联结澳大利亚大学和教育学院语言教育的组织。在国家语言政策的影响下,各州纷纷出台相应政策并用于指导广泛的教学实践。澳大利亚另外一个重要的语言教育政策是《澳大利亚学校策略亚洲语言研究》(The National Asian Languages and Studies in Australian Schools Strategies简称NALSAS),它为各州实行亚洲主要语言--中文、日语、印尼语和韩国语教学的州立教育机构提供各种资助,使得澳洲学生的外语学习扩展到除欧洲语言的多种亚洲语言。这些积极的语言政策极其有效地提升了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和国民对语言的意识和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1996年以色列政府推出一个全新的语言政策,教育部根据学校实际对其进行修订出台了一个称之为"3+"的外语政策,除要求犹太人掌握三种语言,希伯来语、英语和阿拉伯语外,还必须学习其他语言(如传统的依地语或拉地诺语;共同语如俄语、阿姆哈拉语或西班牙语;或世界语言如日语、中文、德语等)。西班牙通过的一项政府法案(LOGSE)规定了外语为核心课程和必修的每周时数,小学外语教学总时数达到9%-11%,既保证了外语教学的早日开展,又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国外语言教育政策非常重视提升外语的地位,许多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不但把外语作为必修课程,而且大多数还把其列为核心课程,学习者年龄也不断地前移,语种的选择也极为多样化。
二、完整的课程指导框架
除了重视制定外语教育政策之外,国外外语界还致力于建立完整的课程指导框架,以利于促进和指导外语教育朝着计划、统一、明晰的体系方向发展。完整课程框架既有国际化的(如欧盟教育委员会),也有国家的。
为适应欧洲一体化进程而由欧洲语言政策委员会制定的《欧洲共同课程指南框架》(Th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1996)出台后得到了各国的积极响应,各国纷纷据其制定各自的国家标准,如意大利为此提出了更具挑战性的期望,引发了教育部、工商界、家长和媒体对外语教育的极大关注。与此同时,欧委会还出台一系列现代外语改革框架,如《现代外语:学习、教学、评价--欧洲共同课种指南框架》(Modern 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A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1996)等,提出外语教学共同目标,它不但有助于各国制定具体目标和评价标准等,同时对大纲设计、考试、教材、教师培训等也产生了影响。为使该《框架》得以落实,欧委会还编制了《一般指南》和《使用手册》,供教育政策制定者、课程开发人员、教材编写者、考试委员、教师、教师培训人员、学生(含成人教育)等参考。《多语和多元文化的欧洲》(1997-2000)是欧委会最新出台的语言政策,并为此制定《欧洲语言档案手册》(European Language Portfolio),用于:(1)让学生自我了解各阶段学习情况;(2)记录学生语言技能发展,供下一阶段学习或到国外就业参考。
澳大利亚最有影响的外语课程框架当属1988年颁发的《澳大利业语言水平计划》(The Australian Language Levels(All)Project)。这个国家总课程框架试图提供一种既能涵盖语言共性,又包括教师发展和研究的课程综合模式。此外,《完全指南》(All Guidelines)对国家主要语言课程,尤其是亚洲语言(中文、日语和印尼语)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不但指导中学高年级教学实践,而且成为国家高中外语课程评价框架(NAFLASSL)的基础,指导大纲的编写和构建共同评价标准,同时它也为外语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可参照系数。
1993年美国全国性语言组织--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美国法语教师协会、美国德语教师协会和美国西班牙语葡萄牙教师协会获得联邦政府《教育目标2000》资助,历时两年多联合编制了新外语学习标准。《标准》制定出外语学习的五个目标:交际(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沟通(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和参与(社区Communities)。各州根据其制定了符合本地发展的标准和课程框架,为各学区各学校提供最佳的教学指导。
三、成功的教学策略
国家教育政策和课程指导框架为各国外语课程的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有力地促进了外语教学改革、外语课程实践,其成功的教学策略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双语教育发展
虽然传统的外语学科教学仍占主流地位,但用外语作为教学媒介教其他学科,融学科与外语为一体的双语教育在各国得到广泛的实践。
初创于加拿大的浸入式是双语教育较为成功的一种模式,它还被推广到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并发展了多种模式,如半浸入式、全浸入式、双向浸入式等等。德国的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实行双向浸入式即进行混合编班,讲德语和操外语的学生各一半,柏林现有14所这类学校,教学用语除德语外,既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波兰语,还有俄语,现代希腊语和土耳其语等。在美国,类似的学校已经发展到254个。以移民为主的澳大利亚情况也极为相似。芬兰目前也有4000多名学生用这一模式习得第二语言。
传统的浸入式大部分是在低年级进行的,随着对外语要求的不断提高,现已不断上移。奥地利、芬兰、德国和荷兰等国一些学校的高中阶段的一些学科如:地理、历史、音乐、体育及职业技术课程都用英语讲授。荷兰的一些大型职业学校如酒店管理学校,部分课程是用法语或西班牙语讲授的。卢森堡的许多学科都是用德语或法语教授的。1996年芬兰的一些调查表明,33%以上的职业学校,15%的初中(7-9)年级,25%的高中采用了双语教育。
(二)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交际能力既是教学目的,又是重要的教学策略。荷、法、英、美等国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各具特色。荷兰外语课程设计以"单元"组成,每单元由一些由交流情景话题或主题构成,鼓励学生在实际交往中进行广泛的实践。法国强调"情景教学法",为学生营造学生敢于开口、善于开口的机会和良好的语言气氛,小学外语教学通过儿歌、童谣、短故事、游戏等,培养儿童对语言的敏感性。在英国,5、6年级外语虽是选修课,但其教学目标仍强调初步的交际能力的获得,教学以听、说为重点,教材、练习以对话为主,课堂活动灵活多样,3/4的时间用于各种听说活动。更让人称道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接触英语的机会,英、法、美等国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经济优势,纷纷与国外的学校建立联系,利用假期,两国学生互相"串串门",各自住在对方的家中,让他们在地地道道的外语环境中耳濡目染,接受文化熏陶。由此,学生的交际能力获得了全面提长,根据欧委会的最新报告,有70%的年轻人认为能用外语与外国人交流。
(三)重视学习策略和原有语言基础
荷兰的外语教学重视对学习者策略的指导,教师帮助语言学习者不断地进行反思,帮助学习者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丹麦国民中学的外语课程规定外语教学应包括语言习得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对各种交际策略,如一般语言学习、阅读、听力、词汇学习等的敏感性。
在多元文化社会进行外语教学应重视第一语言的作用已成为国外外语界的共识,第一语言可以为学生学习学科内容提供背景知识,使其产生安全感,同时它还有助于提高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和"高级"语言能力。卢森堡在此方面进行的一些卓有成效的实验,如:DECOLAP(D?veloppement des comp?tences langagi?res dans 1? education pr?scolaire),DECOPRIM(D?veloppement des communications orales et ?crites ? l? ecole primaire)等充分证明了第一语言的作用。摩洛哥的调查也发现,成功的英语学习得益于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至少2门其他语言--标准阿拉伯语和法语(同属摩洛哥幼儿园-9年级语言)。
国外外语教学的重要策略还包括:1)用外语教外语。摩洛哥外语成功的重要经验就是用外语教授外语,其10-12年级学生经过3年的外语学习,口语和书面语均已达到中等甚至中等以上水平。2)模块教学。意大利最近在第二语言选修课推行模块教学,改变过去以年龄或学年分班的做法,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编班。3)项目学习(Project-Oriented Learning)。丹麦使用项目学习外语的年级,尤其是高年级(8-10年级)增加,这不但强调用电脑技术获得真实的语言材料,而且更强调的是语言与内容学习的融合:深入到英语国家(不仅仅是英美)去学习其文化,如在澳大利亚学习土著文化,在加拿大学习环保等等。
四、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是国外外语课程改革的重要经验之一。它使外语学习者更充分自由地接触到所学的语言,极大地激发了外语学习者的动机,使外语学习更具交际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教学软件开发。荷兰的"英语I与II"教学软件重点突出了学习英语常见难题等。美国开发更有创意的交互式模拟教学软件,如蓝狮公司的"车票"教学软件,在保留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重视语法点操练特点的同时,强调把学生置于真实语言世界,通过亲身感受体会,在文化熏陶中掌握语法。
(二)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卢森堡教育部开发一种全能口语文字处理器--TEO(Text Editor Oral),鼓励学生用外语编故事,开发口头表达技巧,TEO现主要用于小学,尤其是多元文化背景的学校。此外,卢森堡开展"欧洲语言教学创新品牌",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新技术融会到语言学习中去,培养学龄前和小学学生的口笔头交际能力。
(三)教育网络的建构与运用。国外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接触外语,许多学校建立专供外语学习的网站,学生利用各种机会,如上网、订阅电子杂志、收发电子邮件、聊天等形式,进行更广泛真实的交流。西班牙卡塔卢尼亚有250多所学校的100,000多名学生(占这一地区的12%)参加了由欧盟发起的,旨在促进跨文化意识和语言学习的COMENIUS计划。该计划支持各校开展语言教学各种活动,培训教师,帮助建立校园网等。
五、严格的教师教育
国外外语教学极其重视教师教育,不断对教师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使其与外语课程改革同步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外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一)职前教育
国外教师职前教育一般由学科教学、教学法和教育实习等部分组成。摩洛哥外语教师在大学或师范院校接受高水平的职前教育,其英文系教师大部分拥有英美国家大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学生通常学习4年英语,其中1年专修文学或语言学,1年学习教学法和在教育学院进行教育实习。
德国外语教师培养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外语教师必须先获得大学学位(相当于双专业双学位硕士)。语言学习分两部分,一半是专业学科,一半是与应用语言学或教学法有关的课程。此外,双专业学生各有6周实习课。第二阶段的见习时间长达一年半,由专家教师指导,每周参加教材教法研讨会,见习结束时必须参加州组织的"第二次"统考。这种考试相当严格:考生上两节公开课,撰写一篇与应用研究有关的论文,参加长达2小时的口语考试。
芬兰所有教师教育在大学完成的,所有教育院系都拥有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的实习学校。1997年起,丹麦对国民学校(1-10年级)的教师教育进行改革,师范教育专业学习改为4年,在丹麦语和数学科增加两门必修课使外语教师数量上也有些增长。此外,必修课安排上也作了一些调整,减少了一些普通教授法,增加了学科教学法,更加重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习的结合。
荷兰和英国的外语教师通过在国外进修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荷兰外语教师获得第一个学科学位课程时还必须在国外学习一段时间。在英国,几乎所有专攻语言学位课程的全日制学生都要求在国外学习或工作一年(属学位课程的一部分内容)。欧洲国家另一成功的做法是把外语教师教育扩大到所有高等教育机构,如今,德国教师教育的一个趋势是:各大学都可参与教师教育,为"专家教师"提供新的学位课程。
(二)在职教育
外语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西班牙从1990年起要求所有小学的语言教师都要成为语言专家,不合要求的教师要接受培训或申请作非专家教师。传统的继续教育渠道不断得到扩展,网络、教师职业发展学校(PDS)、外语教师协会及其他相关机构等也加入到外语教师教育的行列,与此同时,教育内容也进一步扩展。外语教师教育从教学理论的构建和教学技巧的训练转向对教师已有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教学能力的习得,如欧洲一些应用语言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为提高外语教师语言习得理论知识,合作编写了以小学教师为对象的外语专著;美国外语教师的教育,特别强调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德国详尽的外语教师继续教育课程随处可见,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挑选地方或州的课程进修。每个教师每年享有州提供的一周的课程。捷克外语教师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到国外学习或参加国外有较好声誉的国际课程的学习。
六、科学的评估体系
国外大部分外语测试都由科任教师完成,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对象,设计不同的评量模式,并使其尽量生活化、多元化。与此同时,建立个人档案(Portfolio),通过Portfolio获得学生信息和对学生作出评价已经成为重要的趋势。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及其策略和方法等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同时,学生在其档案(Portfolio)中可以进行比较,了解自身发展的进程。
全国性或区域性大规模语言能力测试一般在学生中学毕业时才举行。荷兰的中学毕业生要参加由荷兰国家考试局(CITO)组织的全国性考试。约有30%的荷兰学生(将要加入大学预科学习的)在12年级(18岁)时参加统一考试,这种学业成绩考试包括3门外语:英语(听、说、读、写)、法语(阅读)和德语(阅读)。约40%学生(将参加多科技术学院学习)在10年级(16岁)时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包括英语水平测试、法语或德语的听力/口语测试。这些考试成绩占学生学科最后成绩50%。这与欧洲框架是相吻合的,与课程也具有连贯性。此外,《欧洲语言手册》和《入门水平》也正在设计其他各种语言水平测试。
国外外语课程评价总趋势是:从重视语言要素转向语言实际能力的运用;从强调书面转向口头;从重视结果转向过程;从重视共性转向个性等等。在具体操作上,听说能力的检查以课堂口语练习、角色扮演、配对、小组互动等为依据;小学以口语为主,尽量少做书面测验;中学则以口笔头相结合,书面测验以自由表达为主。评估方式并不是完全以考试、测验成绩为依据,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讲求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近十几年来,国外外语课程在教育政策、指导框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各方面进行的大胆实践和创新,为外语课程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对我国新世纪外语课程改革极具借鉴意义。
启示与借鉴
在加入WTO、北京申奥成功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之际,我国又掀起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涨的外语学习热潮,外语教育再次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话题。在全面推进我国外语课程改革之际,极有必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为我所用。
一、积极推进双语教育
近十年来,中国发达地区如北京、西安、上海、深圳等地进行了一些双语教育实验(主要是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现已形成一定规模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实践证明,它较好地解决了我国传统外语教学模式缺乏语言环境的状况,为培养外语人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积极推进双语教育,关键是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加强对国外双语教育理论的研究,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指导实践,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理论;二是加强宏观指导,解决目标定位、评估标准以及后续性等问题;三是进一步扩大双语教育的范围,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的高中部分科目实施双语教育;四是汇集各类专家、教师编写高质量的、适合各种层次的教材。
二、提升外语教师素质
国外外语教师教育采取开放模式,重视知识扩展和能力,尤其是教育教学科研的培养,培养了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外语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外语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就学历而言属所有学科中最低的,小学外语教师素质尤其令人担忧。提升外语教师素质,一是开放师范教育体系,让更多的学校参与教师教育行列,以竞争促质量;二是改革教育模式,双语教育的发展对传统的外语教师教育模式提出的挑战,学科加外语的教育应成为今后外语教师的一种新的模式;同时传统的培养模式应设置更多的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课程;三是要抓好外语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各级外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培养骨干教师;四是选派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学习,成为专家型教师。通过教师教育,帮助教师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使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大力营造外语氛围
缺乏外语学习氛围是目前我国外语"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根本原因之一,如果不改变这一状况,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外语人才将是一句空话。国外学生虽然学习外语时间远远不如中国学生,但其语言能力和掌握的外语数量远胜我国学生,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具有很好的语言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外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外语语言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外语教学立体化,应是改革我国基础外语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一是真正把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ALL)引入课堂,开展多媒体与网络外语教学,通过internet与e-mail可以更广泛地开展起真实的思想及语言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与境外人士进行交流;二是汇集外语教育专家、网络人才开发高质量的教育软件和外语学习课程;三是发挥各种传媒,如广播、电视、报纸的作用。
四、改革评估体系
与国外先进的评估体系相比,我国目前外语评价的不足表现在:评价标准、目的、内容、方法、形式单一。评价只有一种目的,选拨学生;评价只有考试一种形式,没有包括非考试评价;评价只有教师一方参与,没有学生评价的权利。评价只关注一个点,关注结果,而不关心学习的过程。改革外语教学评估体系,一是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法和手段多样化;二是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期中、期末考试或考查与平时课内外学习行为和能力的评价相结合;三是听力、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四是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
回答者:诸葛孔明2007 - 魔法
关于“英语词汇学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东南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nflianfa.com/cshi/202502-1540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东南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英语词汇学是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东南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英语词汇学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英语词汇学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英语词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