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谈谈唐诗中的古蜀文化”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谈谈唐诗中的古蜀文化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谈谈唐诗中的古蜀文化如下:
古蜀国的疆域很大,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蜀国,北抵汉中,南达南中,东至鄂西清江。古蜀国经历过几次迁都,且最初的都城位于郫邑。而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的龙马乡宝墩古城遗址,便是古蜀国的开国之都。现如今宝墩古城是川西地区面积最大,并且存在时间最长的古城,其始建于公元前2550年,距今大约4500多年,面积达300万平方米。
宝墩村所在的位置地势比较平坦,但是在平坦的原野之上,有着一圈类似脊梁的黄土埂,黄土埂的两边还隐约可见一些破碎的器具。早在1995年,成都市文物研究所就联合四川大学考古系的专家,以及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研究团队,对该地的“黄土埂”进行研究。经过长时间的考察之后,专家们得出结论,该黄土埂就是四五千年前的古城遗址。
而旁边那些破碎的器具,就是当时古蜀人所制造并且使用的器物,也就是说这里的古蜀文明,要比三星堆遗址的古蜀文明时间更久远,专家曾感慨宝墩古城的价值堪比三星堆。
古蜀国的祭祀文化:
代表古蜀文明的三星堆遗址自1931年以后在这里曾多次发现祭祀坑,坑内大多埋放玉石器和青铜器。1986年发现的两座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铜器、玉石器、象牙、贝、陶器和金器等。金器中的金杖和金面罩制作精美。青铜器除罍、尊、盘、戈外,还有大小人头像、立人像、爬龙柱形器和铜鸟、铜鹿等。
其中,青铜人头像形象夸张,极富地方特色;立人像连座高2.62米,大眼直鼻,方颐大耳,戴冠,穿左衽长袍,佩脚镯,是难得的研究蜀人体质与服饰的资料。祭祀坑的年代约当商末周初,被认为是蜀人祭祀天地山川诸自然神祗的遗迹。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上没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这些祭祀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青铜雕像、金杖等,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张继忠认为,大量带有不同地域特征的祭祀用品表明,三星堆曾是世界朝圣中心。
是的。
很久以来,人们一直相信成都平原文明的开端,是公元前316年秦国派张仪灭掉古代蜀国后,将其划为秦国的蜀郡,然后大量输入华夏文明,这样蒙昧的成都平原才进入了文明时代。至于张仪灭蜀之前成都平原的模样,惜墨如金的古人用了八个字: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这八个字掩盖了一切真相,并且挡住了两千年来历代学者关注的目光。然而,埋藏已久失落的古文明一旦被发现,哪怕被发现的只是冰山一角,逝去的时代也象潮水般不可遏仰地重现在今天的眼前。成都平原失落古文明之冰山一角的发现,与公元1898年王懿荣在中药材里发现刻有符号的甲骨从而揭开殷商文明面纱一样,纯属偶然。
公元1929年春,四川广汉月亮湾,当地农民燕道诚父子掏地下水坑时挖出玉器400余件,翻开了“成都平原失落古文明”的扉页。在挖出宝物之后,燕道诚怀着特殊的心理,将其中大部分赠给了亲友邻居,这使得部分文物流传到成都,引起了当时学者的关注。这一重大发现本该成为寻找成都平原失落古文明之起点,但在兵荒马乱的旧时代,什么都无从谈起。
直到1986年,四川大学历史系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在三星堆和月亮湾进行联合挖掘,辛勤工作了几个月的他们始终一无所获;但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地砖厂工人在取土的时候发现了两个大型祭祀坑。考古人员立即赶到进行仔细挖掘,三星堆遗址终于浮出水面,成都平原失落的古文明开始发散出它迷人的光彩。
没有等到学者们将三星堆文化研究透,更为瑰丽的金沙遗址又被发现。2001年2月8日下午,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在位于成都西郊苏坡乡金沙村修建房屋的施工过程中,意外地挖掘出规模宏大的古代文化遗址。当晚,考古专家初步鉴定,金沙村商周文化遗址是一个很有研究和考古价值、规模宏大的“古墓”。第二天上午,市文物考古工作队进驻现场,对挖出来的浮土进行翻查,并开始着手考古发掘工作……
金沙遗址的发掘工作还在进行中,一个发达程度与三星堆文化相当甚至超过三星堆的古文化遗址出现在面前。结合解放以来的成都平原其他的考古发现如新津宝墩、温江鱼凫村遗址以及年代稍后的商业街船棺和十二桥遗址;再对照众多传世文献中对古代蜀国的记载,历史学家们发现考古结论和文献记载出现了惊人的吻合。
这一结果雄辩地证明:在秦国势力华夏文明入主成都平原之前,成都平原早已进入文明时代,而且拥有着高度发达的物质精神文化。只是在巨大的军事压力下,由于种种原因,它湮灭在历史的荒原,成为失落的古文明--古蜀文明。
根据已有的资料,已能够部分复原出成都平原古文明繁盛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创造这个伟大文明的古蜀先民,他们的祖先是位于成都平原西北方向、青藏高原东北部、黄河流域上游的氐羌族部落,究其族源,他们和华夏族的祖先是发源于同一地域的,但是在古蜀先民的南迁过程中,由于和岷江峡谷以及成都平原原住民的民族融合,当古蜀先民在成都平原开始定居农耕时,其民族成分已经和他们祖先有了一些区别,相貌也发生变化(如三星堆出土铜像、面具的造形):身材普遍瘦长、脸部狭长而轮廓清晰、眼睛大而突出呈多边形、鼻梁高挺、鼻翼宽阔、嘴唇宽扁、耳垂大而张。
古蜀先民在成都平原建立了一系列早期城市,作为早期政治宗教场所;在城市周围进行农业耕作,凭着成都平原丰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古蜀文化经营着发达的种植业,并在其带动下发展着畜牧业,出现了早期手工业和商业。
随着人口增多和生产力发展,古蜀文化进入文明时代--古代蜀国建立。在古蜀国,宗教的地位至高无上,每一个蜀王本身也是宗教领袖,具有神秘的力量;很多建筑、雕塑为宗教服务,祭祀中心也纷纷建立,体现着神权的强大;祭师阶级同世俗贵族共同掌握政权;大量国力运用于宗教事物,祭祀的花销惊人。
成都平原古文明繁盛时期的社会生活和同时期黄河流域诸文明是有很大不同的,充满了特殊的文化内涵和异域色彩。古蜀先民穿着左衽的细苎麻布衣或丝衣,有的衣服上还绣有龙、云、人面、回字的图案,衣服袖口窄小,其背面比正面长,象长着“尾巴”;他们梳着高高的椎型发髻,贵族还戴着莲花高冠。他们在三足陶盉里烹煮肉食,用瓶形陶杯中装盛酒浆。他们将海贝作为法定货币进行买卖,而且还把其作为财富的象征,或收藏或陪葬。
当成都平原古文明到达它顶点时,其影响力是巨大的,古蜀国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北控汉中地区,在汉水上游与楚、秦、巴角逐;南包凉山州及云南北部,役属着氐羌及西南夷众多部落;东边称霸川东,与巴、楚相抗衡。而当时开放的文明中心成都,就象太阳一样,向东亚大陆的西南隅放射着文化的光芒。
关于“谈谈唐诗中的古蜀文化”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admin]投稿,不代表东南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nflianfa.com/cshi/202502-1638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东南号的签约作者“admin”!
希望本篇文章《谈谈唐诗中的古蜀文化》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东南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谈谈唐诗中的古蜀文化”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谈谈唐诗中的古蜀文化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谈谈唐...